1.唐玄奘西行取經的主要內容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準.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游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過了玉門關,進入了一望無際的莫賀延.莫賀延磧是現在安西到哈密之間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長,又稱八百里流沙.白天“熱風如火”,晚上卻又“寒風如刀”,氣候變化無常.茫茫黃沙之中,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地上連小草也不長.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駝馬糞當路標,引導前進.玄奘走著走著,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潑翻了.怎么辦?回去取水嗎?不能.玄奘發誓: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頭.在滴水不進的困難情況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終于暈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離水草地不遠,到了夜半,涼風習習,把昏迷中的玄類吹醒過來.玄奘的那匹識途的老馬馱著他找到了水源,脫離了險境.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魯番東約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熱情支持.高昌王贈給他許多金銀衣物,配備了五十多名向導和隨從,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國君主的信,請他們多多關照玄奘.但是,路途仍舊多艱.玄奘一行來到了終年積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風暴雪襲來,飛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沒、砸死,或者凍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蓋的大山中掙扎了七天,隨行人員凍死了十分之三四.經過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進入了天竺境內.那時候,印度半島上有七十多個國家.玄奘從628年到631年,游歷了北印度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了許多佛教圣地,學習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來到了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有一萬多僧徒,其中有許多具有醫藥、天文等各種知識的高僧.主持戒賢法師是天竺的佛學權威,一代大師.玄奘來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聽說東方支那國(即中國)的高僧來了,組織了一千多人的歡迎隊伍,人人手捧點燃的香、鮮花,夾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禮,又恭敬地參見了戒賢,拜他為師.據說戒賢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早已不再講學.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法師的友好情誼,破例為玄奘講學十五個月.寺院對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規格來款待的.每天供應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烏豆還大,做出來的飯香甜可口,是當地特產,只供國王和大~法師吃的,所以稱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還供給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隨便取用,出門備有象輿.那爛陀僧徒一萬多人,享受這樣待遇的,連玄奘在內,一共只有十個人.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玄奘并沒有因此自滿.后來,他又漫游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圣跡,訪求名師.兩年多以后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那時候,戒日王朝盛極一時,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個國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642年十二月,辯論大會開始.到會的有天竺十八個國王、三千個深通教義的高僧,還有那爛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羅門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隨從人員,總共不下一萬人.赴會時,有的乘象,有的坐車,有的步行,浩浩蕩蕩,數十里不絕,真是盛況空前.玄奘是主講人,叫做論主.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給他金錢一萬,銀錢三萬,僧衣一百領.按照當地風俗,戒日主請玄奘坐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兩旁貴臣護衛,群眾歡呼雀躍,學有所成的玄奘享盡了印度人民對他的贊頌和尊敬!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么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玄奘回來了!”“玄奘回來了!”兩年以后,當玄奘回到長安的時候,人們聽說,這位不遠萬里、不辭艱辛到佛國去探索佛教真諦的大師,取回了真經,都興奮地傳遞著這個消息.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玄奘把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陳列在長安的朱雀街南端,請大家參觀.爭觀的百姓人山人海,從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幾十里長的隊伍,焚香散花,鼓樂喧天.好不熱鬧.玄奘西游歸來,成為長安城內轟動一時的盛事.唐太宗聽說玄奘從天竺載譽歸來,也非常高興.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玄奘敘述了一路上的見聞.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見聞寫下來.《大唐西域記》一書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筆錄的一部名著.書里記述了他親自游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聽到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城邑、物產、鳳俗.后來。
2.唐玄奘西行取經的主要內容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和尚。
他精通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在研讀佛經時,他發現以前翻譯過來的佛經錯誤很多,就決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zhú)去學習。
公元629年(一說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玄奘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越過雪山冰河,沖過暴風雪,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天竺求學,一切源于他心中堅定的信仰,與一生的追求——對佛法的弘揚。 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玄奘西行求法歷經千辛萬苦,只為求取直經,而取到直經才只不過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譯佛經,他魂系真經,迫不及待,也只有這樣,才能弘揚佛法功德圓滿。從此,玄奘就在長安的大慈恩寺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
他還和弟子們一起,編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都記載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和地理著作。
3.玄藏西行的故事,簡短的
戈壁荒漠,海市蜃樓,常現旌旗幻鬼,恐怖異常。玄奘孤行40余公里,望見一烽火臺,玄奘恐被人發現,晝伏草叢以等天黑再行。至傍晚,繞至烽火臺西,見有一水池,就取出皮囊準備盛水,剛彎下身,只聽“嗖”的一箭射來,擦膝蓋扎在地上,還未移動,接著又是一箭,玄奘知道被人發現,急呼“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不要射”。兵卒把他帶去見校尉王祥,王祥敬重玄奘勸他西去道路險惡不如去敦煌住養。玄奘說,去西天愿冒生命危險,如校尉不肯放行,我愿受到應得的刑罰,只是決不向東后退半步。王被他堅定的信念打動,送他了些水和干糧,送他出烽火臺。
西去一路杳無人煙,玄奘只有自己的影子陪著,渴了飲口皮囊里的水,困了偎著馬歇息一會。可誰知在一次飲水時,一不小心,皮囊里的水全倒在沙灘上。沙漠里無水,白天狂風卷著沙石打來,連眼睛也睜不開。這樣一連走了四天四夜滴水未進,他渾身焦躁,呼吸緊迫,馬因長時間不飲水,也不能動彈。走著,走著,他昏了過去。一陣冷風吹來時,他醒來,振作了一下精神,堅持著又走了幾里路,忽見前面有一片翠嫩碧綠的草地,于是他牽馬走去,草地中心竟有一泓清澈無比的清泉,他像見了救命恩人似的,牽馬快步到泉邊,人和馬都喝了個痛快,休整后裝上水,才離去,又走了兩天,終于來達伊吾國境內。
玄奘在伊吾國受到國王和大臣的熱情款待,相鄰的高昌國國王聽到消息后,派使臣到伊吾國相請。本來玄奘計劃沿天山北麓去印度,只好改變線路。在高昌國使臣陪同下越過西南沙磧,走了6天到達高昌國國境,高昌國國王親自出宮迎接。國王希望玄奘在高昌國講經,使百姓受到教化,并能終身供身玄奘。玄奘反復表白西去的決心,國王仍不放過,多次挽留。玄奘一連三天滴水不進,端坐不語。國王見他意志堅如磐石,最終只能放他西行。
4.《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主要內容
玄奘,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俗名陳祎。
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可惜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
十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后,玄奘十一歲時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
直到13歲那年,他正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時,正是隋朝時期。
當時對于僧人出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才能被挑選剃度。
后來因為戰亂,玄奘離開了寺廟,云游四方。在此過程中,玄奘發現佛學南宗和北宗存在許多差異,且無法證明孰是孰非,于是他產生了去天竺國求取佛經的想法。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準。
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游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玄奘在極度干燥的沙漠中斷水四天五夜,與一般人在正常的環境當中斷水,更不可以相提并論。
因此在這個時候,玄奘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結束了。 于是,根據史書的記載,虔誠的他對菩薩做了一番特別的稟告: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
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玄奘我此行不求名聲,更不考慮財寶利益,我只是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法,菩薩你是應該救苦救難、佑護眾生的,我如此艱難困苦,難道菩薩您不知道嗎? 歷經艱難,玄奘終于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里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
玄奘拜于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 玄奘在這里學習了五年,認真聽講以外,又貪婪地讀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種經書,取得優異成績,成為天竺聞名的第一流佛教學者了。
玄奘并沒有因此自滿。后來,他又漫游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各處,巡禮圣跡,訪求名師。
兩年多以后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請他在寺內講經。
印度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學術辯論會。玄奘在會上宣讀了他用梵文寫的論文。
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論述驚服了。十八天的會期,沒有一個人駁倒他的論點。
曲女城大會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極高的聲譽。 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
戒日王一直不愿意讓玄奘離開,愿意給他榮耀、地位,尋常人求遍一生的東西。但是,玄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西行漫漫,不只要解決自己的疑問。他要回到故土,告訴那里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疑問。
一別故土十七載,玄奘再次回到了長安。唐太宗親自接見了玄奘,還多次提議,讓玄奘還俗,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
但在玄奘看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譯佛經,而不是其它。
翻譯佛經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之后的19年,玄奘一直埋首于翻譯佛經,并在弟子辯機的幫助下,寫下了那本《大唐西域記》。
玄奘還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玄奘一共翻譯了75部經論,1335卷經書。
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數量。 但早年西行路途的艱難,以及常年翻譯工作的繁雜,都讓玄奘身體受到極大損傷。
公元664年,玄奘在翻譯完《咒五首》后,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便擱筆不再翻譯。同年二月,玄奘圓寂。
擴展資料: 唐僧取經的路線 玄奘西行路線,經過哈密、高昌、龜茲,越天山,至素葉城,出鐵門,渡縛芻河,越大雪山,進入北印度。當他渡過八百里沙漠時,曾有四日四夜無一滴水入口,然玄奘決心已定,發誓:"寧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決不向東一步以求生",終于冒險西行數萬里到達印度。
玄奘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后回到首都長安。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歷時18年。
看著唐僧取經路線,廣大網友好奇唐僧為什么舍近求遠,不直接從西藏或者云南進入印度。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著莫大的關系。
1、唐僧當時沒有世界地圖。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對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認識,我還記得鴉片戰爭都開打了,道光皇帝還問“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之類的問題。
更別說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唐僧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走直線。 2、云南、西藏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地區仍屬于未開化或未知地區,人跡罕至,路徑稀少甚至是沒有,唐僧要是能爬上珠峰,再從山那頭下去,進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3、反觀唐僧走的這條路,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繞遠,但在古代,卻是一條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線,也是被證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與有漢以來,商旅們走了千年的絲綢之路,正是一條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玄奘。
5.唐玄奘西行取經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于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在那里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后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后,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后,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鉆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仆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于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后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里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后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后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玄奘自出家以還,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于由長安出發只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后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次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并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層塔,即慈恩寺塔 (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筑物。 回到中土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后再傳往韓國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注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游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游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
6.《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主要內容
《西游記》里的唐僧取經是小說家吳承恩筆下虛構的故事。歷史上,卻有一段唐僧取經的真人真事。雖然是真人真事,卻也一樣的驚險出奇,動人心魄!
歷史上的唐僧姓陳,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歲出家當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從小好學,為了鉆研佛經,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陜西等地,追訪有名的佛學大師。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經的譯文錯誤也很多,解釋的經義往往互有矛盾。越鉆得深,發現的問題越多。他決心親自到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弄它個水落石出。
唐朝貞觀年間,政府禁止私人隨便出國。凡出入國境都要得到國家批準。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請出境,遭到拒絕。決心西游的玄奘,便夾在商人中間混出了玉門關,單人匹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歲。
7.唐玄奘西行取經資料
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圣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
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鉆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
游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后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
戒日王于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于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
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并于會后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于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
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
于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玄奘藏西行取經主要內容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