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和簡短賞析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
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
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
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
(《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
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
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
“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
“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
最后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游極廣的詩人。這次,當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念。
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說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容,只能流于淺薄、空泛。
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現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
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
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敘述的語言,簡潔、明了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
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兩句,以設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 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 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 如此作結,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韻悠然。
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樸的民歌風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 謝榛說:“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語。”
(《四溟詩話》)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
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將登太行,雪又滿山。
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
2.古詩簡略賞析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
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 清平調三首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1.傾國:喻美色驚人。
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2.解釋:消散。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 詠貴妃和牡丹。
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
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么優雅風流。 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
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飲湖上初晴后雨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陽光的照耀下,西湖水色十分美麗。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雨幕籠罩下,西湖群山奇妙朦朧。在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
詩人拿西施比西湖,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陰柔之美,同樣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體現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乙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黃昏離別的愁緒浩蕩滿胸,揮鞭吟詩奔向遙遠的東方。這兩句一方面表達了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
另一方面,又表達了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跳出了令人愁苦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 落花并不是沒有情感的東西,化作了春泥還滋養著芳花。
用鮮花作比,花瓣雖然謝落,但它絕不是無情的隨風飄灑,而是立志將自身化做肥料,用來滋養新花。詩人借此來比喻自己雖然辭官不得重用,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愿意為國效力。
打水仗》 乘興揮槍學少年,小舟沖散半江煙。 銀花隨手凌空綻,笑把童心灑滿天。
詠物詠事七絕,每能從尋常處造出不尋常意蘊。尤以詠物七絕開拓得心應手。
這首詠事七絕,以描寫入筆,綴以想象妙思,造出一幅生動的畫里畫外境。 首句入題簡潔,前四字尚平平,“學少年”三字蘊機鋒,點明人物年齡。
承接句即入味,“小舟”和“半江煙”用“沖散”連接,情景頓出!轉句仍用描寫文字,仍見情景生動。而結句一“笑”一“灑”,于情景中見心境矣。
為七絕,文字少,忌一味白描,忌要表達的東西太多。能景中寓情,便可觀也。
用清淺而雋永文字,寫人生一個鏡頭,而此瞬間畫面,卻寓有欣欣意,人生多少辛苦事,能放開時便須放開,從這里亦可讀到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 樂而不淫,哀而不怨,庶可從此讀之。
可以自己刪減!!。
3.簡短古詩的賞析
《春曉》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一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一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后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后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4.求古詩賞析 要簡潔
作品原文
將進酒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6]?
作品鑒賞
李賀這首詩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其藝術特色主要可分以下三點來談。 一、多用精美名物,辭采瑰麗,且有豐富的形象暗示性,詩歌形式富于繪畫美。 此詩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時行樂情景,作者似乎不遺余力地搬出華艷詞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寫筵宴之華貴豐盛:杯是“琉璃鐘”,酒是“琥珀濃”、“真珠紅”,廚中肴饌是“烹龍炮鳳”,宴庭陳設為“羅幃繡幕”。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令人心醉,無以復加。它們分別屬于形容(“琉璃鐘”形容杯之名貴)、夸張(“烹龍炮鳳”是對廚肴珍異的夸張說法)、借喻(“琥珀濃”“真珠紅”借喻酒色)等修辭手法,對渲染宴席上歡樂沉醉氣氛效果極強。妙菜油爆的聲音氣息本難入詩,也被“玉脂泣”、“香風”等華艷詞藻詩化了。運用這么多詞藻,卻又令人不覺堆砌、累贅,只覺五彩繽紛,興會淋漓。其奧妙乃是因詩人懷著對人生的深深眷戀,詩中聲、色、香、味無不出自“真的神往的心”(魯迅),故詞藻能為作者所使而不覺繁復了。 以下四個三字句寫宴上歌舞音樂,在遣詞造境上更加奇妙。吹笛就吹笛,偏作“吹龍笛”,形象地狀出笛聲之悠揚有如瑞龍長吟——乃非人世間的音樂;擊鼓就擊鼓,偏作“擊鼉鼓”,蓋鼉皮堅厚可蒙鼓,著一“鼉”字,則鼓聲宏亮如聞。繼而,將歌女唱歌寫作“皓齒歌”,也許受到“誰為發皓齒”(曹植)句的啟發,但效果大不同,曹詩“皓齒”只是“皓齒”,而此句“皓齒”借代佳人,又使人由形體美見歌聲美,或者說將聽覺美通轉為視覺美。將舞女起舞寫作“細腰舞”,“細腰”同樣代美人,又能具體生動顯示出舞姿的曲線美,一舉兩得。“皓齒”“細腰”各與歌唱、舞蹈特征相關,用來均有形象暗示功用,能化陳辭為新語。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妙寫得盡態極妍。 “行樂須及春”(李白),如果說前面寫的是行樂,下兩句則意味“須及春”。鑄詞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亂落如紅雨”,這是用形象的語言說明“青春將暮”,生命沒有給人們多少歡樂的日子,須要及時行樂。在桃花之落與雨落這兩種很不相同的景象中達成聯想,從而創出紅雨亂落這樣一種比任何寫風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為驚心動魄的境界,這是需要多么活躍的想象力和多么敏捷的表現力!想象與聯想活躍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賀形象思維的一個最大特色。他如“黑云壓城城欲摧”、“銀浦流云學水聲”、“羲和敲日玻璃聲”等等例子不勝枚舉。真是“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杜牧《李長吉歌詩敘》)。 由于詩人稱引精美名物,運用華艷詞藻,同時又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詩歌具有了色彩、線條等繪畫形式美。 二、筆下形象在空間內作感性顯現,一般不用敘寫語言聯絡,不作理性說明,而自成完整意境。 詩中寫宴席的詩句,也許使人想到前人名句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客中作》),“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杜甫《麗人行》),相互比較一下,能更好認識李賀的特點。它們雖然都在稱引精美名物,但李賀“不屑作經人道過語”(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序》),他不用“琥珀光”形容“蘭陵美酒”——如李白所作那樣,而用“琥珀濃”取代“美酒”一辭,自有獨到面目。更重要的區別還在于,名物與名物間,絕少“欲飲”、“盛來”、“厭飫久未下”等等敘寫語言,只是在空間內把物象一一感性呈現(即有作和理性說明)。然而,“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諸物象并不給人脫節的感覺,而自有“盛來”、“欲飲”、“厭飫”之意,即能形成一個宴樂的場面。 省略敘寫語言,不但大大增加形象的密度,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活躍的聯想,使之能動地去填補、豐富那物象之間的空白。 三、結構奇突,有力表現了主題。 此詩前一部分是大段關于人間樂事的瑰麗夸大的描寫,結尾二句猛作翻轉,出現了死的意念和“墳上土”的慘淡形象。前后似不協調而正具有機聯系。前段以人間樂事極力反襯死的可悲,后段以終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過來表露了生的無聊,這樣,就十分生動而真實地將詩人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無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悶揭示出來了。總之,這個樂極生悲、龍身蛇尾式的奇突結構,有力表現了詩歌的主題。這又表現了李賀藝術構思上不落窠臼的特點
5.唐詩要大意和賞析賞析還要簡短點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霧。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景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清滿江樹。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的讀者為之傾到。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首詩,“孤篇橫絕,競成大家”。
這首詩反映了古代社會中文人學士漂泊離鄉而失意苦悶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詩人面對著美好的景色,不僅產生了宇宙無盡,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樓頭思婦,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極深的社會意義。所以為歷代傳誦,主要有三種原因:
一,在任何社會中總有無數有才之士被壓制,他們為了實現人生的抱負,到處飄泊,苦苦奮斗而難展其志,面對無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與短促。這種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歷代社會中不得志的文人學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從而引起了讀者的思想共鳴。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陳后主的淫靡的宮休詩,詩人借用舊題,卻一洗淫靡之氣,而反映歷代社會中普遍性的社會性問題,在文學史上具有積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麗的筆調描寫景物,藝術上取得極高成就。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流滾滾,海潮不息,江海相連,一輪明月隨著騰生的潮水涌現出來。這里的“海” 是虛指。江潮潔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恢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于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接著,詩人又描繪出月光下的種種美景。“江流”兩句實寫郊景,“空里”兩句虛寫月光,整個宇宙山川籠罩于皎潔的月輝之中。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那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灣灣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 花”。同時,又巧妙的交待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 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他想到人類代代相傳無窮盡,而江上明月年年都是那樣,感到“人生短促,事業難成,而宇宙卻無限永恒奧秘深藏。不僅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問。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己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辦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此“代代無窮己”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6.古詩賞析要短
李商隱《無題二首》(之一)賞析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②。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③。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④。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⑤。
【注解】:
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游戲,分二曹以較勝負。把鉤互相傳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組。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
7、應官:猶上班。
8、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后,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韻譯】: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
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
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
策馬趕到蘭臺,象隨風飄轉的蓬蒿。
① 詩當作于唐文宗開成四年(839),詩人時在京城任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方階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詩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淪下僚。原題共兩首,另一首是七絕,其中有“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之句,可知詩人懷想
的當是席間的一位貴家女子。清代查為仁以為是指“王茂元家妓”(《蓮坡詩話》),趙臣瑗以為是指“其閨人”(《山滿樓
箋釋唐人七言律》),可供參考。
② 畫樓、桂堂,指貴家華麗的樓宇居室。
③ 靈犀,有靈性的犀牛角。相傳犀角上有一道白紋,由角端直通大腦,感應異常靈敏,此喻相愛雙方心靈的感應與暗通。
④ 送鉤,古代宴席間的游戲,又稱藏鉤,以猜中此鉤藏于何人手中為勝。分曹,分組。射覆,亦宴席間的游戲,將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讓人猜,猜不中者罰酒。
⑤ 聽鼓,唐時五更二點則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響天明,即須上班應差。蘭臺,漢代藏圖書秘籍的宮觀,
唐高宗時曾改秘書省為蘭臺。轉蓬,蓬草無根,隨風飄轉,喻身不由己的處境。
賞析:
全詩感情深摯纏綿,煉句設色,流麗圓美。詩人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以華艷詞章反襯困頓失意情懷,營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約的藝術境界。詩中意象的錯綜跳躍,又使其主旨帶有多義性和歧義性,詩人對心靈世界開掘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是遠邁前人的,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這類無題詩所產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7.古詩鑒賞,(答案簡短一些)
1、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
2、由一曲《后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
3、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8.八首簡單古詩加賞析150字謝謝
我只能給你這么多了: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
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游極廣的詩人。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
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清平調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清平調詞》三首,是李白于天寶初年入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
李白到長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禮遇。玄宗曾親自“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
9.古詩鑒賞 (答案簡短一些)
1 詩人通過那一句將室內景像聯系起來?那兩句最能集中表達詩人對農家生活的喜愛及主客間樸素深厚的友誼?
答:“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屋內。“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表現了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和對農家生活的喜愛。
2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聯是千古名句請自選一個角度(入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做一個簡短的賞析。
答:上句寫村舍綠樹環抱,別有天地,下句輕拓筆鋒,郭外青山依依相伴,村莊又不孤獨,村莊顯得清淡幽靜而不孤僻。
3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斜”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合”、“斜”兩字,看似隨便,其實寫出詩人到村莊的顧盼情景。正是詩人與友人感情融洽,才顯得顧盼自如,才可準確寫出村莊的外圍輪廓。如果兩字用的太刻意,故作風雅,就不能展現詩人在農莊的情景。
10.詩詞鑒賞(短一點)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此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