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一些適合小學生的常見的一些文言文及譯文(最好多點,嘻嘻
1兩小兒辯日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乎?譯文: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看上去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2.學奕原文: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yǐ).為是其智弗(fú)若與(yú)?,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一次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聽取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似乎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他心里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拉弓引箭的去射它.雖然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但后一個學習的人學得卻不如前一個.難道是因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其實并不是這樣的.3.疑人竊履原文: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繆以疑子,吾之罪也.請為以如初.”譯文:從前有個楚國人夜宿在朋友的家里,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來,楚國人不知道.恰好他讓仆人到集市上去買鞋,仆人私藏了買鞋的錢把偷來的鞋子交給他,楚國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拜訪他,看見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國人的腳上,很驚訝,說:“我本來就懷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斷絕了聯系.過了幾年有關這個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來到這個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說:“我不夠了解你,才錯誤地懷疑你,這是我的過錯.請讓我們和好如初吧.”4.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譯文: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稱贊著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接著,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5.西施效顰原文: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譯文: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一個丑婦人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觸額,從街上走過.村里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愿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為什么美.所以她不管怎樣模仿,都沒有西施美.6.鄭人買履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時候,他忘帶了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何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7.塞翁失馬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譯文: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俊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的家中。
2.求5篇適合小學生背誦的短篇古文
《愛蓮說》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熟讀經思》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扣難道會不到嗎?
《鷸蚌相爭》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孟母戒子》
孟軻小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小孟軻突然停止背書,然后再背誦下去。(發現這種情況),小孟軻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遺忘了書中的內容,(于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么中途停止背書?”小孟軻回答說:“書中有些地方忘記了,后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小孟軻的母親拿起刀割斷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警告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后,小孟軻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
《驚弓之鳥》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有一天,更羸跟隨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玩著玩著看見天上有一群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在這群鳥的后面,有一只鳥吃力地在追趕著它的同伴,也向這邊飛來。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會有這樣的事?”魏王真有點不相信地問。更羸說道:“可以試一試。”過了一會兒,那只掉了隊的鳥飛過來了,它飛的速度比前面幾只鳥要慢得多,飛的高度也要低一些。這只鳥飛近了——原來是只掉了隊的大雁,只見更羸這時用左手托著弓,用右手拉著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對著這只正飛著的大雁拉滿了弓。只聽得“當”的一聲響,那只掉了隊正飛著的大雁便應聲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便問更羸不用箭是憑什么將空中飛著的鳥射下來的。更羸笑著對魏王講:“沒什么,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這只大雁是受過了箭傷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說完就問。更羸笑著繼續對魏王說:“從這只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中知道的。”更羸接著講:“這只大雁飛得慢是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的聲音很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舊的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它心里本來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翅膀再也飛不動了,它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3.小學生簡短文言文,要帶譯文和重點詞解釋
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4.20篇短的文言文加翻譯,越短越好
1、烏賊求全 [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
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注釋] 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 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 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 2、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
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
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
于是淹死了。 3、臨江之麋 【原文】 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
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
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 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 【譯文】 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只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
回家進門時,(家里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
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
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
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并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 4、小兒不畏虎 【原文】 忠、萬、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
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
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 忠、萬、云、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里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離開了。
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于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5、更①渡一遭 【原文】 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
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 [注釋] ①更:再,重來。
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 過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于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后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
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 【原文】 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
5.適合小學生讀的古文,人教版學過的不要了,要帶注釋、翻譯哦~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注釋】
(1)圯:yi,橋。 (2)歐:通“毆”
文言文翻譯訓練(一)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丟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后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張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后天亮時,張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經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后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 (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后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后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地誦讀它。
6.小古文100篇帶翻譯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wenxuangouwu
第一組鄉村即景
1、放風箏
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我后行。
譯文:我們在草地上一起放風箏,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邊!
2、鄉村
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
譯文:在鄉下的農村,都是用茅草搭蓋的房屋和用竹子圍城的籬笆.這個村子建在小河邊,小河邊栽有幾棵楊柳樹,中間也穿插了桃樹和李子樹.在樹木簡有一對燕子,身形矯捷,忽高忽低的飛來飛去……
3、蘆花
水濱多蘆荻。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
譯文:水的旁邊生長著許多蘆荻,秋天的時候開花,一片白色,秋風吹來,花像雪一樣飛舞著。
4、荷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
中有孔,斷之有絲。
譯文:池塘種著荷花,夏天有的開白花,有的開紅花。荷葉的莖挺立在水中。荷葉的形狀圓圓的。荷花的橫臥在泥土中,它的莖就是我們叫的“藕”。藕有節,藕的內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斷會看到藕絲。
5、菊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
譯文 :在菊花盛開的時候,清香四處散發.它的花瓣,有的像細絲8譯文:譯文:譯譯文:56636568第五組重溫兒時的故事7375788083848789第九組顏氏家訓
7.幫忙找點適合小學生的古文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
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5.是--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2.求--尋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守株待兔 宋人⑩有耕(12)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⑥其耒而守株③,冀復(11)得兔④。
兔不可復得,《韓非子》 [簡譯]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
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復得到,然而他卻成為宋國人的笑柄。
[注釋] 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斷樹根。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⑥釋——放下 ⑦以——用 ⑧治——統治 ⑨今——現在 ⑩宋人——宋國的人 注意:多用于貶義 11.復——再 12耕:耕田種地,耕者:耕田的人,農民 我記得我們小學時候就學過這些吧 還有很多 像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等 小學生不用要求理解的太明白的 希望能幫到忙。
8.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一、原文: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秦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生不敢言歸。
二、翻譯: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林都振動了,使空中的飛云也停住了。 薛譚(聽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繼續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敢再說回去的事了
9.小學生小古文100篇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沃德店鋪 小學生小古文100課上冊第一組鄉村即景1、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
汝前行,我后行。2、鄉村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
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3、蘆花水濱多蘆荻。
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4、荷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
荷梗直立。荷葉形圓。
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5、菊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
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
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第二組天的魔術6、雨今日天陰,曉霧漸濃,細雨如絲。
天晚雨止,風吹云散,明月初出。7、雪冬日嚴寒,木葉盡脫,陰云四布,彌漫天空,飛鴉千百成群,未暮歸林。
夜半,北風起,大雪飛。清晨,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
8、日月星日月星日則有日,夜則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時一日有夜,分為十二時。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長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長。夜半為子,日中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第三組別樣的爭和辯10、貓捕魚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
51。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適合小學生的簡短古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