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諾瓦利斯的基本概況
諾瓦利斯(Novalis)德國詩人。
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原名弗里德里希·萊奧波爾德·封·哈登貝格。
1772年5月2日生于曼斯菲爾德附近的上維德施泰德一貴族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隨費希特學習哲學,并結識席勒。
1791至1793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后在法院、鹽務局供職,并與早期浪漫派作家弗·施萊格爾等交往。
1801年3月25日死于魏森菲爾斯。諾瓦利斯 受洗時取名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貝格。
作為家里的長子,他給父母帶來了無窮的歡樂。虔誠的父母,把他視為上帝的恩賜。
諾瓦利斯出生的時代是和一系列重要人物聯系在一起的:拿破侖、梅特尼希、黑格爾、荷爾德林、貝多芬、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路德維希·蒂克,等等。這些人物預示了那個時代的成熟,無論是對于社會生活的決定性轉變,還是對于精神生活的決定性轉變,都是如此。
關于諾瓦利斯的出生,可說的并不多。哈登貝格家是古老的下薩克森貴族,但此時已不再那么顯赫。
祖先迪特里希·封·哈登貝格生活在十二、十三世紀之交,那是中世紀詩歌的繁榮時期。迪特里希的幼子京特獲得了一片墾荒地產,編年史作者明白地報道:“住在那里的京特血統的人,叫墾荒的諾瓦利。”
諾瓦利斯的父親海因里希·烏爾里希·埃拉斯穆斯·封·哈登貝格出生于1738年,曾受過管理與礦山開采的專業訓練。他于1764年結婚,但他的妻子1769年就去世了。
這喚起了他靈魂深處的不安,使他陷入了虔敬主義的宗教迷狂。1770年,32歲的他再度結婚。
妻子奧古斯特娥·貝恩哈迪內·封·比爾齊時年20歲,此后,她陸續為丈夫生了十一個孩子。在最后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她已超過了45歲。
在這十一個孩子中,有一個死于13歲,有8個死在20歲至30歲之間,有一個死于37歲,僅有一個孩子,即兒子安東,活過了他的母親,他在44歲時死去。父親是一家之主,其虔誠的罪惡意識從精神上控制和支配著整個家庭。
他為孩子們主持宗教課時聲色俱厲,這一點曾令來訪的路德維希·蒂克甚為驚訝。 嚴格近乎苛刻,愛便難于來得那么自然。
孩子們,尤其是幾個兒子的愛的力量,便都集中到母親身上。她是一個聰慧、敏感而又富有理解力的女子。
諾瓦利斯與母親感情尤其好,直至成年對起其母始終深懷熱愛與感激。 與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幼年的諾瓦利斯體弱多病且智力遲鈍。
1780年,諾瓦利斯孩童生活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變。那一年他九歲,不幸患了痢疾,以及作為此病后果的胃下垂。
在使用了令人痛苦的刺激藥物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療養之后,他的健康狀況才得以改善。而經此一病,他的心智似乎一下子蘇醒了。
父親對長子的關注也隨著他的思想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增加,去旅行時偶爾也會帶上他。1783年,他將諾瓦利斯送到年長自己十歲的兄長(即諾瓦利斯的叔父)戈特 羅布·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貝格那里暫住。
叔父是條頓騎士團的一個領地管轄者,居住在赫爾姆施泰特和沃爾芬比特爾之間的盧克盧姆城堡。在他那里,正在成長起來的諾瓦利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盧克盧姆寬廣的、裝飾良好的莊園住宅存在著另一種氛圍,透露出一種別樣的氣息、一種善交際應對的懶散。這位騎士團首領在與家連在一起的教堂里有完全獨立的席位,在他樂意時,甚至可以身著家常晨服列席禮拜。
洛可可 風格帶著逐漸淡薄的光彩走到了嚴格的虔信派教徒 的苦行面前。作為留著假發辮子、身著閃光的甲胄、佩帶著騎士團大十字勛章的洛可可式貴族騎士,這位主人甚至還讓人為自己畫了像。
諾瓦利斯在盧克盧姆逗留了多久并不為他人所確知。然而,從這位騎士團首領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這中環境對這個十二歲的孩子不無深刻影響卻不容置疑:我心情舒暢,弗里茨重新尋獲了自己并步入了生活的常軌,我決然不想再讓他離開這正軌了;我的家因他的心意而太過緊張了,他變得非常挑剔,而且我看到太多的陌生人,也不能阻止在我的飯桌旁談論許多對他并沒有什么用處和助益的東西。
而在諾瓦利斯的眼里,叔父則是個堅定正直并嚴格忠實于自己原則的人。他促誡孩子們勤奮而知足。
在諾瓦利斯看來,叔父非常依戀于出身和地位的優越,而父親對這兩者都只付之一笑而已。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埃拉斯穆斯·封·哈登貝格于1784年謀求了庫爾薩克森鹽場阿特恩、克森和迪倫貝格的一個空缺的場長職位。
每年可獲貼補薪水650塔勒 ,附加條件是在迪倫貝格附近建立長期居所。1785年,埃拉斯穆斯舉家遷居魏森費爾斯。
這個地方就成了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貝格生活圈子的中心,他從這里出發,又總是返回這里。此時的魏森費爾斯是個人口只有3800左右的小城,但商業貿易和豐富學識的中心萊比錫,距此只有大約30公里。
在西南有大學城耶拿,一個上午便可順利到達;在西面不遠,是擁有大約6000人口的魏瑪,部長歌德、總軍需官赫德爾和樞秘官維蘭德都是那里的居民。這就是對諾瓦利斯生活區域的一個簡單的描述。
諾瓦利斯一家遷居以后,宗教傳統繼續得到保持。他認真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古典文化在他內心里蘊藉為巨大的精神財富。
他喜歡閱。
2.諾瓦利斯的科學精神
1797年上半年,諾瓦利斯還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興趣至少導致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到弗賴貝格的礦業學院學習。
這對于薩克森鹽場的公職人員具有實用意義,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從更高的立足點研究精確科學,由此力圖對其與看不見的世界的聯系有所洞見。可是,計劃的實現被延遲了。
11月初,諾瓦利斯才得到選帝侯的批準文書,1797年12月1日,他終于離開了魏森費爾斯。行前的幾周時間被工作和對荷蘭哲學家弗蘭斯·黑默斯特爾胡易斯作品的研究占滿了。
很顯然,諾瓦利斯在耶拿大學學習期間已研究過黑默斯特爾胡易斯,因為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稱他和柏拉圖是諾瓦利斯最喜愛的作家。特別是經由赫德爾和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他們翻譯過那位荷蘭人的著作,其思想在80年代被介紹給德國公眾。
一種德譯本全集出版于1797年,但諾瓦利斯看的是他的法文原作。黑默斯特爾胡易斯的理論認為,整個宇宙存在統一,這是人的理解力達不到的,但卻可能由一種作為天資在人身上蘊藏著的、道德的器官體驗到,在它那里必落到肥沃的土地上。
這里體現出獨特的思想,且當黑默斯特爾胡易斯將這有待發展的、道德器官的基本力量稱為愛時,更深深觸動了諾瓦利斯相似的心弦。愛揭示了感性的、受限于時間的存在與某種超驗的存在之間的關聯,對此他已多么強烈地在自己身上親歷到了。
此外,對黑默斯特爾胡易斯而言,詩歌是唯一適合于更高的、“道德的”悟解器官的表達:她是“諸神的語言”他曾這樣稱謂詩歌。12月初,諾瓦利斯抵達弗賴貝格;中途在萊比錫他首次拜訪了舍林,兩人一見如故,共同愉快地探討了幾小時哲學問題。
弗賴貝格當時是個擁有9500人口的城市,其中一個公職人員和學者的城市新貴群體起著主導作用。城市的鼎盛時期在十六世紀,即當自中世紀以來經營的銀礦開采出現最大采獲量的時候。
薩克森諸侯這一財源的逐漸衰落,以及七年戰爭 之后薩克森特殊的經濟困難,于1765年導致了礦業學院的建立,旨在通過它為薩克森國家培養和造就優秀的采礦專業人才。因為只有通過技術的改進和堅實的科學奠基,弗賴貝格礦山開采重新提高才有指望。
推動礦業學院建立的兩個人,是弗里德里希·安東·封·海尼茨(Heynitz)——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貝格的一位姑公——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封·奧派爾(Oppel)——其子尤利烏斯·威廉后來成了哈登貝格的恩主。新計劃的目的被實現了:90年代初,弗賴貝格冶銀量再度大幅增長,甚至超過了此前十年里全部的薩克森礦山的開采量。
而于其同時,礦業學院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場所,不僅吸引了來自德意志內部 的“外國”學生,也吸引了來自各大洲的學生。在哈登貝格時期大約有50至60位大學生在此研究學習,其中有年輕的法蘭西數學家讓-弗蘭西奧伊斯·德·奧布伊松(Jean-François d'Aubuisson)、南美的地質學家和礦業學家約瑟·保尼法齊奧·德·安德拉達·艾·西爾瓦(José Bonifácio de Andrada e Silva),還有魏瑪的奧古斯特·封·赫德爾——即約翰·戈特弗里德·封·赫德爾之子。
此外,還有來自俄羅斯、丹麥、瑞士和波蘭的大學生。礦業學院最吸引人之處是亞伯拉罕·戈特羅布·維爾訥。
他當時48歲,來自上勞齊茨,1775年開始任礦業學院教師,他是通過他的著作《化石之外部特征》獲得這一職位的。使其與眾不同的,是帶有極度敏感的、科學的、嚴格分析的探索精神和一種對于自然現象近乎天真的獻身精神。
這多少令人想起諾瓦利斯后來在其《海因里希·封·奧弗特丁根》中創造的那個老礦工的形象。此外,礦業學院還有與諾瓦利斯同齡的化學教授威廉·奧古斯特蘭帕迪烏斯(Lampadius),正是通過他,弗賴貝格在自然科學方面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1796年他已發現了二硫化碳,且是屬于由拉福伊西爾(Lavoisier)建立的新化學的最堅決的捍衛者。這種化學拋棄了燃燒物質——“火神”燃素的舊理論,并在細致、精確的研究中認識到了氧氣在燃燒中的重要作用,這可能是隨后幾十年里對化學發展而言最富有成果的發現。
在隨后幾個月里,諾瓦利斯常去弗賴貝格附近的以美術館[畫廊]和藝術品收藏著稱的德累斯頓以及邁森的七橡樹旅行。1797年的圣誕節,諾瓦利斯就是在七橡樹度過的。
在弗賴貝格,諾瓦利斯見到了約翰·阿道夫·封·蒂爾曼。諾瓦利斯是在阿特恩(Artern)認識他的,蒂爾曼曾作為軍官帶兵在那里駐扎過一段時間。
通過他,諾瓦利斯被介紹到礦務局長沙朋蒂爾家里。蒂爾曼和沙朋蒂爾的長女威廉明妮結了婚。
沙朋蒂爾另一個女兒作為宮廷傳道士弗蘭茨·福爾克瑪·賴因哈德的妻子住在德累斯頓,還有兩個女兒和三個兒子住在弗賴貝格的家里。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封·沙朋蒂爾先是礦業學院的數學和物理學教授,但又為了他的礦物局而放棄了這一職位,但也還作為地質學家而獲得可觀的薪水,在這個領域當然是維爾訥一個有力的競爭者。
這個家庭圈子被認為是最和睦、最好客的家庭之一。1798年1月22日,是貝格萊汀·封·沙朋蒂爾夫人 的生日,諾瓦利斯為此以阿斯克雷比亞德斯詩節寫下了一首題為《異。
3.安恩·勃朗特介紹(簡短些)
安恩·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安恩被送進一所專收神職人員孤女的慈善性機構——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在那里,她的兩個姐姐瑪麗亞和伊麗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后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后來她曾作家庭教師,最終她投身于文學創作的道路。安恩·勃朗特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安恩·勃朗特(英語:Anne Bront?,1820年1月17日-1849年5月28日),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之一。安妮出生于牧師家庭,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居住于約克郡荒野中的小鎮哈沃斯。安恩·勃朗特自少年時就和艾米莉·勃朗特一起創造了虛構國家岡達爾,以其為主題創作詩歌,后來開始用詩歌表達內心感情。1846年和兩位姐姐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共同出版了詩集。她曾兩次出外擔任家庭女教師,根據親身經歷創作了小說《艾格妮絲·格雷》,小說如實反映了社會對家庭女教師這個群體的漠視和不公,呼吁提高家庭女教師的地位,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4.簡單介紹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梁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時候頭發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出名的政治家。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5.鄭板橋的簡單介紹,要簡單啊
鄭板橋(1 695—1 765),名燮(xiè),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他生于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
鄭板橋擅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故時人稱他“三絕詩書畫”,不為過譽。
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眼中之竹”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景,是對自然觀察和從中體驗的靈感;“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構思,一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正由于鄭板橋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故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勁健的藝術風格.從而為文人畫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他自題《墨竹圖》:“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隱躍于紙外平!
6.席慕容的簡短介紹
慕蓉,蒙古族,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
席慕蓉全名是穆倫·席連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倫”的諧譯。1943年農歷10月15日生于四川重慶城郊金剛坡,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寫詩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
一個“真”字熔鑄于詩中而又個性鮮明。在她的詩中,充滿著一種對人情、愛情、鄉情的悟性和理解。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
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即用優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蓉自1989年與“原鄉”邂逅后,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