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粽子的由來,傳說
關于粽子由來的傳說,詳見下述:
(1)紀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2)“包烹”之說
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人們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2.粽子的由來20字越短越好
傳說屈原投江后,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為了盡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作槳片,幾個人劃著一只船,爭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里,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毆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棕子的由來。
只能這么短了
3.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你能簡短的說一說嗎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端午節的來歷 要很簡短100字左右,不要超過150字,謝謝了~~~~~~
端午節來歷簡介
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擴展資料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1.扒龍舟
龍舟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2.掛艾草與菖蒲
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粽籺”、"古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4.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端午節
5.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
起源
一種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者裝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并舉行紀念)。
擴展資料:
端午節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2006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參考資料:端午節-百度百科
6.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國人為了不讓魚蝦咬壞了屈原的軀體,就用竹筒裝上米投入江中,用來吸引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表示對楚國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這一天楚國人就會用竹筒裝滿米投入到江中祭祀,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來。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用葉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對端午節也賦予了更多的說法和內容,在祭祀屈原的時候擔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會被江中的蛟龍盜取吃掉,于是豐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認為蛟龍害怕楝葉和五彩絲線,所以就用楝葉包米用綠絲纏繞扎好再投入江中。
春秋時期也有關于粽子的來歷,有記載說,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狀的粽子稱之為角黍。也有用竹筒裝上米密封起來烤熟,稱之為筒粽。
到了東漢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來浸泡黍米,用菰葉包成了四角形狀然后放在鍋中煮熟,這種粽子后來演變成了廣東堿水粽。一直到了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佳節的必備食物。
南北朝時期,粽子的樣式就豐富了起來,不僅有黍米的,在米中還摻雜了板栗、紅棗、肉等等,粽子也成了親朋好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到了元、明朝時期,粽子已經不再使用菰葉,而是改成了箬葉,一直到后來的蘆葦葉,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黃、豬肉等,可以說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
有專家認證說粽子其實只是民間的一種普通食物,最初吃這種食物也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眾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7.關于粽子的來歷50字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
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望 采 納! 謝 謝, 如有不好的地方,請提出來,我不會介意的。
但是我真誠的希望大家能采納。
8.粽子的由來20字越短越好
傳說屈原投江后,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
為了盡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作槳片,幾個人劃著一只船,爭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里,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
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
希望你用楝樹葉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毆回就照他的話去做。
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棕子的由來。 只能這么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