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要介紹武則天
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
太宗死后,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封存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互相讒毀爭寵。
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上元元年(674年),與高宗并稱“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
嗣圣元年(684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
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濟上采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呈現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 、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謚大圣則天皇帝。
2.簡要介紹武則天
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
太宗死后,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封存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互相讒毀爭寵。
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上元元年(674年),與高宗并稱“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
嗣圣元年(684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
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濟上采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呈現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 、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謚大圣則天皇帝。
3.關于武則天的簡介 200字
武則天:
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唐高宗時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后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稱“曌”,起于她稱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鐘情于它,并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后世對她的稱謂。即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更因“則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后,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近代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后才隨之流行的。
4.有關武則天的簡介
概述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武則天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廣元市),并在利州度過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本名不詳,14歲入后宮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封存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宮,年紀26歲。武則天善謀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氣。27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后,她就把女兒給送走了,書里的原話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貶為庶人。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與高宗并稱“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上尊號“圣神皇帝”。
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濟上采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呈現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 、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謚大圣則天皇帝。
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則天亞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稱武氏為“武則天”
公元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皇太后”。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圣”之一。武則天死后,立“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后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5.關于 武則天 的一些介紹~~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女人能在萬萬人之上,于今天如此開放的現代社會,已非易事,何況是遠在千年前,以男人為中心的環境里,更且在位時頗有政績,令人驚訝之余不得不深深佩服。至于野史中,有關她的后宮生活,傳說紛云,更是非常吸引人。
「一代女皇」中武則天這主角,潘迎紫雀屏中選,乃是因她那張不老的娃娃臉,和她熟練的演技。而一向挑戲的潘迎紫,一聽「一代女皇」四個字,就向任何女藝人一樣,沒有不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的好角色,因此,她二話不說,當然是「演、演、演」。
6.武則天的事跡要簡潔的
武則天(11張)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并號其為“神都”。
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7.武則天事跡簡單概括50至100字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在位前后,“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才,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
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一度使后突厥歸降。
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
中宗恢復唐朝后,為其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謚為“則天順圣皇后”。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及《金輪集》,今已佚。
《全唐詩》存其詩。 擴展資料: 關于武則天的容貌,傳世文獻有不少記載,據《舊唐書》,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容貌和性格都像武則天,這符合唐人審美,武則天的容貌應當也是如此。
后來武則天稱帝,年歲雖高,但駐顏有術,善于涂澤粉飾,時常容光煥發,即使和子孫站在同側,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直到神龍政變后,武則天才迅速衰老下去。
然而,關于武則天容貌,后世卻缺乏可信的圖像資料,例如:《歷代古人像贊》較為晚出,且對武則天抱有偏見;《唐后行從圖》的年代和作者有爭議;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一說是按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但也只是傳說;四川廣元皇澤寺里有武則天的塑像,可能有所本,但原件已經損壞,翻修件也很難說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則天的真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