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興仁鎮的介紹
興仁鎮地處鄰水縣東部,大洪流域中段,位于鄰水、大竹、墊江三縣交界處,是鄰水東大門。全鎮面積58平方公里,鎮區面積5.4平方公里,有13個村,1個居委會,134個社,共計6285戶,28728人。總戶數6353戶,耕地面積17365.7畝,田面積13545.4畝,土5820.3畝,全年國民生產總值8739萬元,農業總產值7761萬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920元,糧食總產量1252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085元。興仁古稱鄰水,是鄰州和鄰水縣治所在地。因盛產鹽和鐵而興盛繁華。是封門古道(長江邊的忠州港通往蜀中地區)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北上京都、南下重慶、西入蜀中,東出巴峽的交通要塞。興仁所在鄰州城自南朝梁建城至清朝城廢歷時一千多年,是一座千年古城。至今仍有許多文物古跡留存。
2.興仁鎮的介紹
興仁鎮為一地名,在我國江蘇省、黑龍江省、貴州省、四川省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都有同名鄉鎮,由于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南通市通州區興仁鎮在明朝末期叫徐澗,明末清初隸屬于江蘇省直隸通州的古海門縣坍塌到江里,古海門縣的幸存者西遷到當時通州境內的徐澗村,遷來的古海門縣人被當地人稱為“新人”,遷過來的人稱這里為“新地”,“新人”后來改名為“興仁鎮”,這是興仁一名的由來。
3.興仁縣歷史
興仁縣境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秦、漢時屬夜郎國。唐貞觀八年(634年),設盤水縣治,屬盤州;唐天寶至南宋屬于矢部、于矢萬戶府。元朝時屬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興仁所城;永樂元年(1404年)屬普安安撫司,隸四川布政司;萬歷三十年(1602年),裁興仁城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設普安縣治于今縣城,屬安順府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遷縣治于今普安縣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設巡檢于今縣城,稱新城;嘉慶三年(1798年)設新城縣丞于今縣城,與普安分地而治,屬興義府轄;宣統三年(1911年),宣告脫離普安縣,暫設新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復設新城縣丞,10月,又廢新城縣丞,撥普安、安南、安龍、興義部分插花地設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縣為新縣,7月,定名興仁縣,設縣公署,屬黔西道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縣城;二十七年移駐安順;二十八年復駐縣城。1949年12月19日興仁專署和平起義,縣境解放。
建國后,1950至1952年屬興仁專區轄,1953至1956年屬興義專區轄,1956至1965年屬安順專區轄。1958年12月貞豐與興仁合并,稱興仁縣,縣治設縣城,1961年7月恢復兩縣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復屬興義專區轄。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興仁屬其管轄。
4.興仁縣歷史
興仁縣境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秦、漢時屬夜郎國。唐貞觀八年(634年),設盤水縣治,屬盤州;唐天寶至南宋屬于矢部、于矢萬戶府。元朝時屬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興仁所城;永樂元年(1404年)屬普安安撫司,隸四川布政司;萬歷三十年(1602年),裁興仁城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設普安縣治于今縣城,屬安順府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遷縣治于今普安縣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設巡檢于今縣城,稱新城;嘉慶三年(1798年)設新城縣丞于今縣城,與普安分地而治,屬興義府轄;宣統三年(1911年),宣告脫離普安縣,暫設新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復設新城縣丞,10月,又廢新城縣丞,撥普安、安南、安龍、興義部分插花地設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縣為新縣,7月,定名興仁縣,設縣公署,屬黔西道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縣城;二十七年移駐安順;二十八年復駐縣城。1949年12月19日興仁專署和平起義,縣境解放。
建國后,1950至1952年屬興仁專區轄,1953至1956年屬興義專區轄,1956至1965年屬安順專區轄。1958年12月貞豐與興仁合并,稱興仁縣,縣治設縣城,1961年7月恢復兩縣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復屬興義專區轄。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興仁屬其管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興仁鎮發展史簡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