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隸書的來歷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魏晉以后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擴展資料
隸書點畫的寫法于篆書有明顯的不同,篆書的點畫可概括為點、直、弧3種,而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永字八法中的8種筆畫。在用筆上,篆書多為圓筆,而隸書已有方圓并用之筆,并且筆畫有了粗細變化。
另外,隸書的書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如一字中有數橫相迭時,一般是最末一橫寫成帶蠶頭燕尾其余都是短橫。如一字中既有長橫又有長捺,一般是長捺用蠶頭燕尾,長橫不用,如“大”的寫法就是。如橫在別的筆畫包圍之中,橫的寫法也不用蠶頭燕尾。就是說,蠶頭燕尾在一個字中只能出現一次,否則就會影響字的美觀,所以前人說“蠶無二色,燕不雙飛”。
隸書的代表作品分別是,唐代隸書歷來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韓擇木列四家之首,其隸書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則,人稱“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禪師碑》。而蔡有鄰、李潮鮮有作品傳世。此外,唐代隸書作品,著名的還有徐誥的《嵩陽觀記》,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隸書
2.隸書的來歷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于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畫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秦隸指戰國、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又叫古隸。
古隸的起源,說法頗多。從目前所發現的資料來看,秦隸產生于戰國時期,從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戰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牘”上出現的隸書早期形跡看,減損大篆的繁瑣筆畫,字的形狀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正方或扁方。
雖然它的結構還帶有篆味,但已出現隸書的雛型。到了戰國末期,這種雛型隸書已普遍使用。
從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簡》圖一看,這種似篆又似隸的字體,逐漸體現出了字形的簡潔明了、線條的活潑規范。在出土的戰國至秦的大量木牘、竹簡和帛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由篆書演變成隸書的漫長過程。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便于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項便是《書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書令趙高等在戰國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統一了作為全國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線條、結構、字形等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在運筆方法上還是圓轉悠長,仍未完全擺脫象形的意味,書寫速度較慢。由于當時官獄繁多,軍事、官府文件、公文往來頻繁,經常需抄寫大量的文書,省繁趨簡便成了當時社會對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隸書作為一種便捷的書體,在社會下層中廣泛流行。
衛恒 《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求人佐書,曰隸字……。隸書者,篆之捷也。”
便是明證。這里暫且不去考證隸書的發明者是誰,因為一種字體的產生決非個人的力量所能創造,也絕非一個時期所能完成,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從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劃為古文字,那么我們把隸書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書,都歸為今文字。因此,隸書上承篆書之規脈,下開楷行之基礎,在我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無論從實用性或藝術性方面看,它的出現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它是我國漢字演變中的一次重大變革。
由于西漢初期的制度承襲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漢早期的隸書與秦代的隸書無較大差別。它既有秦代的書法特點,又為東漢時期的隸書形成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從西漢《長沙馬王堆帛書》、《居延漢簡》分析,筆畫已有簡化,篆書味也有減少,字體趨向平衡,而用筆的提按頓挫,線條的波磔變化,結體的縱橫勢態,比秦代的隸書更為明顯。相對來說,較多地流露出書寫者的天真和質樸,然而在書法技巧上還不夠成熟,不是典型的隸書。
西漢中期至東漢,隸書漸臻完美,尤其在東漢,由于統治階級采取了一些較為明智的政策,整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隨之昌盛,樹碑立傳之風大興,涌現出了大量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從而隸書發展成為正規而又富于藝術性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它們的特點是用筆技巧更為豐富,點畫的俯仰呼應、筆勢的提按頓挫、筆畫的一波三折和蠶頭雁尾及結構的重濁輕清、參差錯落,令人嘆為觀止。風格多樣且法度完備,或雄強、或雋秀、或瀟灑、或飄逸、或樸茂、或嚴謹,如群星燦爛,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乙瑛碑》、《石門頌》、《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韓仁銘》、《曹全碑》、《張遷碑》)等東漢碑刻,是成熟和典范的標志。 魏晉以后的書法,主要是草書、行書、楷書的形成、發展和成熟時期,許多書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書上,但隸書并沒有被廢棄,此時的隸書在用筆上逐漸摻入楷法,失卻了漢隸的古樸和靈秀,趨向整齊呆板,結體用筆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隸書在碑學復興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書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隸書藝術的第二個高峰。
如桂馥、鄧石如、伊秉綬、趙之謙、何紹基等。特別是桂馥等人,是倡導、學習和繼承漢碑的先驅,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成為清代書法藝術的主流和熱門之一。
特別是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木牘、竹簡、帛書的墨書真跡,使我們有幸親睹古人筆法,為研究古人法度,學習古人書藝,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3.隸書的來歷是什么
隸書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八分,因盛行于漢代,所以又叫漢隸,它是由篆書圓轉婉通的筆畫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從而顯示出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的氣息,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秦隸指戰國、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又叫古隸。古隸的起源,說法頗多。從目前所發現的資料來看,秦隸產生于戰國時期,從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戰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牘”上出現的隸書早期形跡看,減損大篆的繁瑣筆畫,字的形狀由篆書的長方變為正方或扁方。雖然它的結構還帶有篆味,但已出現隸書的雛型。到了戰國末期,這種雛型隸書已普遍使用。從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簡》圖一看,這種似篆又似隸的字體,逐漸體現出了字形的簡潔明了、線條的活潑規范。在出土的戰國至秦的大量木牘、竹簡和帛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由篆書演變成隸書的漫長過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便于統治,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項便是《書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書令趙高等在戰國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統一了作為全國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線條、結構、字形等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在運筆方法上還是圓轉悠長,仍未完全擺脫象形的意味,書寫速度較慢。由于當時官獄繁多,軍事、官府文件、公文往來頻繁,經常需抄寫大量的文書,省繁趨簡便成了當時社會對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隸書作為一種便捷的書體,在社會下層中廣泛流行。衛恒 《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求人佐書,曰隸字……。隸書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證。這里暫且不去考證隸書的發明者是誰,因為一種字體的產生決非個人的力量所能創造,也絕非一個時期所能完成,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從漢字幾千年的發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劃為古文字,那么我們把隸書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書,都歸為今文字。因此,隸書上承篆書之規脈,下開楷行之基礎,在我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無論從實用性或藝術性方面看,它的出現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它是我國漢字演變中的一次重大變革。由于西漢初期的制度承襲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漢早期的隸書與秦代的隸書無較大差別。它既有秦代的書法特點,又為東漢時期的隸書形成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從西漢《長沙馬王堆帛書》、《居延漢簡》分析,筆畫已有簡化,篆書味也有減少,字體趨向平衡,而用筆的提按頓挫,線條的波磔變化,結體的縱橫勢態,比秦代的隸書更為明顯。相對來說,較多地流露出書寫者的天真和質樸,然而在書法技巧上還不夠成熟,不是典型的隸書。
西漢中期至東漢,隸書漸臻完美,尤其在東漢,由于統治階級采取了一些較為明智的政策,整個社會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隨之昌盛,樹碑立傳之風大興,涌現出了大量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從而隸書發展成為正規而又富于藝術性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它們的特點是用筆技巧更為豐富,點畫的俯仰呼應、筆勢的提按頓挫、筆畫的一波三折和蠶頭雁尾及結構的重濁輕清、參差錯落,令人嘆為觀止。風格多樣且法度完備,或雄強、或雋秀、或瀟灑、或飄逸、或樸茂、或嚴謹,如群星燦爛,達到了藝術的高峰。《乙瑛碑》、《石門頌》、《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韓仁銘》、《曹全碑》、《張遷碑》)等東漢碑刻,是成熟和典范的標志。
魏晉以后的書法,主要是草書、行書、楷書的形成、發展和成熟時期,許多書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書上,但隸書并沒有被廢棄,此時的隸書在用筆上逐漸摻入楷法,失卻了漢隸的古樸和靈秀,趨向整齊呆板,結體用筆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隸書在碑學復興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書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隸書藝術的第二個高峰。如桂馥、鄧石如、伊秉綬、趙之謙、何紹基等。特別是桂馥等人,是倡導、學習和繼承漢碑的先驅,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又加以創新,成為清代書法藝術的主流和熱門之一。特別是近百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木牘、竹簡、帛書的墨書真跡,使我們有幸親睹古人筆法,為研究古人法度,學習古人書藝,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4.隸書是誰發明的
隸書鼻祖程邈。
程邈,秦代書法家。字元岑,內史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 相傳他首行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蔡邕稱其“ 刪古立隸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于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5.關于書法的來歷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于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于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6.隸書是怎么形成的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
它是對小篆字體的進一步簡省。漢字字體發展到隸書,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成熟的隸書,字形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乙瑛碑隸書看作古文字。所以,從小篆到隸書可以說是漢字字體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革命。
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體,后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體。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
西漢早期的隸書,跟秦代的隸書一樣,還不像東漢中葉以后的八分隸書那么成熟。但它已拋棄圖畫線條形式,采用抽象符號,筆畫簡潔,以方折筆畫代替圓轉筆畫,顯示出古漢字向楷書過渡的趨勢。
東漢中葉出現的八分隸書顯現出當時人們求美尚雅的趣味,書法作為一門精致的藝術于此而生。八分隸書體有如下的特點:字體一般呈扁方形,捺筆大都在末尾有略向上挑的筆法,較長的橫畫在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尾巴。
這就使波折多、字體美觀與書寫較方便結合起來了,利于書法藝術的發展。
7.隸書是誰發明的
隸書鼻祖程邈。
程邈,秦代書法家。字元岑,內史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
相傳他首行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蔡邕稱其“ 刪古立隸文”。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云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于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隸書的來歷簡短(隸書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