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姓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名人
趙姓簡介 趙,疾行、超騰之義。
漢族趙姓源出贏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之先出于顓頊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造父是天下趙姓之始祖,已有3000年的歷史;另一支趙姓出自外族的改姓。
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600萬,為全國第八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06%。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黑龍江、重慶、江蘇、云南、四川、陜西、山西、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約12%的趙姓人群。
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逐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4%,A型占28.5%,B型占29.8%,AB型占9.3%。[1] 編輯本段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或姚姓,趙姓來自贏姓,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
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使用贏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
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 西王母與周穆王 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后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晉景公為了奪取趙氏家族控制的政權,默許智、韓、魏三卿聯合誅趙氏,滅其族。
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敬侯趙襄自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
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 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趙城趙氏(趙國)和犬丘趙氏(秦國)的祖先是蠻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趙政是嬴姓趙氏,惡來那一支,而趙城那支的祖先是季勝。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
比如秦始皇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2] 2、為匈奴、南蠻、女真、黨項、滿族改趙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
先后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猶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唐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陜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
自此以后,夏州黨項政權日益壯大。趙宋立國,復賜夏州黨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
少昊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如下: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地。
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代王趙嘉。 涿 郡:春秋戰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于上谷郡。
西漢時期置涿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后裔。
穎川郡:始設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
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時期改為長社,隋朝初曾廢黜穎川郡,唐朝復改為長社,后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此支趙氏開基始祖為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后逐漸縮小。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
2.趙氏起源,能有多簡單就多簡單:400字至450字
趙氏起源
起源:出自嬴姓,周穆王賜趙城,因邑為姓。 根據《姓纂》記載,趙姓的由來是這樣的:“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由此可見,最初以趙為姓的人,是顓頊帝的子孫造父,他以善于駕御,于周穆王的時候,得到了趙城這個地方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稱做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傳下來。當時的趙城,現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趙城縣西南。后來,這個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肅省)、南陽(今河南)、金城(今甘肅)、下邳(今江蘇)、潁川(今河南)一帶。 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其后在戰國初年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趙氏是我國六大姓氏(李王張劉陳趙)之一,有“王張李趙遍地流(劉)”的說法。
翻開《百家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趙錢孫李”,趙姓為什么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個姓氏中位居首位,成為《百家姓》中的第一姓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編訂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創立的,既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趙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由此可見,趙姓作為帝王之姓,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顯赫的。但是,趙家天下的結局似乎過于悲慘,先有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后來南宋又被蒙古人所滅,整個趙宋王朝徹底崩潰。
3.趙氏的來源50字左右
1,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
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2,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
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3,源于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
先后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后裔避亂于甘肅陜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擴展資料:得姓始祖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后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
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趙姓。
4.趙氏的來源
趙姓家譜介紹 趙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譜,宋的《天水堂·趙氏族譜》把西漢名將營平侯趙充國世系的發展、演變做了詳細的記載,在“漢傳至宋系圖”中列了一世祖趙充中至六十七世趙景雍,表明天水遷長安、又遷襄陽樊城、再遷洪州,至趙景雍時移居江南的歷程。
趙姓規定每30年修訂一次家譜。現存趙姓家譜多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纂修的。
趙姓族譜的基本格式 趙姓族譜雖有以上種種類型,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這些類型并非同時出現,而是大體經歷了一個從簡易家譜,到族譜、支譜、房譜,再到宗譜、統譜等聯宗合纂的演進過程。同樣,族譜的修撰格式也有一個從簡單譜系、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展過程。
就現存清代、民國時期的趙姓族譜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譜序。
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外族人寫序通常是當朝、當地的名人,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系的人。
譜序跋的內容大致是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淵源傳承,有的譜中還闡發一些修譜理論。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譜,其序跋篇幅很大。
通常情況是續修次數越多,譜序就越長,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是譜例,即修譜凡例,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體例、領譜和族譜的管理原理。
同治年間所修的《天水堂趙氏合修族譜》凡例共有20則。《山陰華舍趙氏宗譜》除錄舊譜凡例外,還新增凡例若干條。
三是先世考與遺像贊。主要考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和分支遷徙情況,爾后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有德行功業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并附像贊。
這方面,民國年間所修的《東萊趙氏家乘》最具典型。不僅考述文字簡明清晰,祖像的繪制也十分精美。
在說明本脈出于蜀漢順平侯趙云,世居成都府紅花市之后,用四言聯句表達家族的遷徙、興盛情況,頗有特色:“聿維我譜,俱詳歷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遷萊,郡城安宅,嘉靖開科,隆萬任職。
伯鎮封疆,仲總六卿,武勛相業,朝廷所榮。愿紹前烈,德言與切,綿長先澤,睦族敦宗。”
另外,趙宋皇室后裔的族譜大多載錄《太祖遺訓》一文。 四是恩榮錄。
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山陰華舍譜中有御印、御押,東萊趙氏有“誥命”、“封贈”、“蔭襲”、“旌表”四項。
五是家法族規。清末民初所修的趙姓族譜中,一般都是舊規、新規分列,內容龐雜,財產婚姻、祖業管理、家族往來,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重,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容。
六是祠堂墳墓。趙姓對祠堂、祖墳的修建歷史、建筑規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詳盡記載,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
其中大量內容是有關宗祠的管理規章,如山陰華舍趙氏譜中有“宗祠條規”、“陵祭條款”、“宗祠禁約”、“宗祠祭典”、“宗祠儀注”、“六陵儀注”、“宗祠儀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聯額”,另外還有歷代相關的碑文、記頌等。 七是世系。
這是趙姓族譜中的主要內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兩種形式,一是世系傳錄,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
在筆者所見的趙姓族譜中,后一種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傳記,包括行狀、墓志銘、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
傳記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與地方志的體例大體一致。 九是仕宦錄,或稱科第錄,登載趙姓族內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并簡要記載他們的業績及著述。
十是族產,包括祀田、祖山、義莊、廟產、房屋等。趙姓族譜對這一點相當重視,族田、祖山都寫明地理位置和面積大小。
同時《還記載族產的數量、買賣情況、管理細則、收支賬目以及經營租佃。 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
收錄趙姓族人或與家族相關的各種著述詩文。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的名勝古跡、山水橋梁、庵寺書院和亭臺堂舍等。
十二是字輩譜與領譜字號。 附錄:光緒年間所修《暨陽章卿趙氏宗譜》譜目 卷一:總譜,包括江陰趙氏發源圖、江陰趙氏世子總圖、章卿趙氏四大支十一分支世系總圖、發源譜、十六世總譜。
卷二至卷十五,支譜。卷十六至十八,分支譜。
卷十九,家范錄,包括祖訓、家法、祭法等。卷二十,義田錄,包括義莊、義莊條規、義田細則。
卷二十一,世濟錄,含科舉、世蔭、胄子等。卷二十二,先塋錄。
卷二十三,先塋圖。卷二十四,墓志行狀。
卷二十五,絲綸錄,包括制、敕書等。卷二十六至二十九,文乘錄,錄家族藝文。
卷三十,節錄,內含歷修譜序、后序、跋等。
5.姓氏趙的由來簡短一些急
趙姓由來主要有四: 一、出自贏姓,始祖為造父。
傳說,造父在華山得八匹千里馬,獻給穆王。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西巡狩獵,到了昆侖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
這時東南邊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賜他以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成為趙姓。
二、以國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后世事晉為大夫。
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后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后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三、為少數民族姓氏。歷史上少數民族亦有趙姓,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趙曳夫(“南蠻”人),等等。
他們的后代都沿襲姓趙。又,蒙古族要術甲氏改姓趙。
四、趙宋王朝賜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復姓的歷史人物,賜姓趙氏。
6.百家姓趙當先,請告訴我趙氏的起源
百家姓趙當先,請告訴我趙氏的起源?1、“百家姓趙當先”主要是因為,寫百家姓是在宋朝的時候,由于趙姓是國姓,因此趙姓排在第一;2、趙姓的起源是:(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
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后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 2)出自他族改姓。如漢朝時有趙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時有趙曳天,本南蠻人;五代時有趙國珍,本牂牁(今廣西、貴州一帶)蠻族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趙氏的來源簡短(趙姓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