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帶橋的來歷
信豐玉帶橋
據查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于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復思慮后,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于竣工了。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贊,這修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
歷時近400年,玉帶橋依然堅固,卻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輩踏訪過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帶橋休憩過,又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神廟前燒過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聽過余鳳岐乞討銀子修橋的故事……
古時,玉帶橋為江西贛南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沖。它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南、粵北,有贊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云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這就是玉帶橋的真實寫照。如今,玉帶橋風光不在依舊,沉寂得有些年月了,橋樓已有破損,驛道卵石殘缺不全。但我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的雄奇、高大的同時,為余鳳岐的秉性、品格和修橋的真實故事嘆服。
還好,1932年和1954年,余福光先生兩次集資,對橋樓進行了修葺。1983年,信豐縣政府又把玉帶橋列為文物進行保護。
2.玉帶橋的名字由什么得來
一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二據查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于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復思慮后,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于竣工了。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贊,
3.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由來 簡短
1.盧溝橋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明昌三年(1192)三月建成。初名“廣濟橋”,后改稱“盧溝橋”。盧溝橋又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豐臺區,跨永定河,因舊時稱永定河為盧溝河(蘆溝河)而得名。
2.五亭橋
五亭橋中秋時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因此有徐凝的《憶揚州》五亭橋,古稱“蓮花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帶。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
3.玉帶橋
傳說是蘇東坡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和尚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怕弄壞,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這座橋,供人觀賞,所以稱為玉帶橋。
4.趙洲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北宋皇帝賜名),位于河北趙縣城南,一孔石橋飛跨皎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洲所以通稱趙洲橋,有史記載:“趙郡皎河石橋匠李春工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5.風雨橋
跨河而建,整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以及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集橋、廊、亭、塔、樓、閣的建筑特色于一體。橋狀似長廊,兩側有凳,遭風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風雨橋。
6.五音橋
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4.玉帶橋的歷史
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于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
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
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
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復思慮后,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
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于竣工了。
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贊,這修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歷時近400年,玉帶橋依然堅固,卻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輩踏訪過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帶橋休憩過,又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神廟前燒過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聽過余鳳岐乞討銀子修橋的故事……古時,玉帶橋為江西贛南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沖。
它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南、粵北,有贊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云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
這就是玉帶橋的真實寫照。如今,玉帶橋風光不在依舊,沉寂得有些年月了,橋樓已有破損,驛道卵石殘缺不全。
但我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的雄奇、高大的同時,為余鳳岐的秉性、品格和修橋的真實故事嘆服。還好,1932年和1954年,余福光先生兩次集資,對橋樓進行了修葺。
1983年,信豐縣政府又把玉帶橋列為文物進行保護。
5.求一些著名的橋名稱的由來,希望簡潔一點,短小
1.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明昌三年(1192)三月建成。
初名“廣濟橋”,后改稱“盧溝橋”。盧溝橋又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豐臺區,跨永定河,因舊時稱永定河為盧溝河(蘆溝河)而得名。
2.五亭橋五亭橋中秋時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因此有徐凝的《憶揚州》五亭橋,古稱“蓮花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帶。
因橋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橋。3.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坡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和尚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怕弄壞,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這座橋,供人觀賞,所以稱為玉帶橋。
4.趙洲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北宋皇帝賜名),位于河北趙縣城南,一孔石橋飛跨皎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洲所以通稱趙洲橋,有史記載:“趙郡皎河石橋匠李春工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5.風雨橋跨河而建,整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以及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
集橋、廊、亭、塔、樓、閣的建筑特色于一體。橋狀似長廊,兩側有凳,遭風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風雨橋。
6.五音橋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6.玉帶橋的歷史和故事和成一句話怎么和
玉帶橋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玉帶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7.頤和園玉帶橋的建造者、有什么傳說、東京北緯······越多越好
玉帶橋在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橋中唯一拱券結構的石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光緒時(1875-1908)重修。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玉帶橋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綢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玉帶橋的造型具有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拱橋的風格,以纖秀挺拔,輕巧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玉帶橋名字的來歷簡短(玉帶橋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