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恩圖報的小故事都有哪些
知恩圖報的小故事
一個暖融融的午后,母親抱著虛弱的海蕾·詹姆斯,遠眺在草坪上嬉戲的孩子們。小海蕾與孩子們年齡相仿,本應是他們中的一員,但是她不能,因為她太“小”了。小海蕾問母親為什么自己和別人不同?母親說:“上帝不小心犯了個錯,或許是他太想早點看到你可愛的容貌了,所以迫不及待地讓你早產了。”
幾年前,海蕾的父母正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度假,不料母親突然臨盆,被直升機緊急送往醫院。可憐的小海蕾,僅在母體中孕育23周,就倉促出世。她的體重僅為709克,只有肺部發育完整,被稱作“拇指嬰兒”。醫生非常難過地告訴她的父母:“您的女兒最多只能存活幾個小時。”
母親淚如雨下:“醫生求您,看在上帝的分上,救救她吧!你看她長得多漂亮,救救她吧!”為了挽救這條脆弱的小生命,父母不分晝夜地守候在病床邊,整整堅持了16個星期,全體醫務人員也不遺余力地奮力搶救。奇跡誕生了,小海蕾存活了下來。
幾個月后,父母把小海蕾帶回家精心呵護。然而,當小海蕾漸漸長大,她也慢慢意識到了自己與小伙伴的“差距”。她發脾氣、鬧情緒,甚至不想活了,任憑誰勸都沒有用。
母親說了一句話,讓她徹底安靜下來:“你不能用上帝的錯誤懲罰你自己以及愛你的人!你知道嗎?為了使你活下來,16個星期,沒有人休息,大家都顧不上吃飯。醫生們沒日沒夜地搶救你。你的每一絲安危都牽動了所有人的心……你必須帶著感恩的心好好地活下去,只有這樣才能安慰所有的人,包括一時疏忽的上帝。”小海蕾聽得淚光盈盈。
她開始喜歡看書,開始鍛煉身體,開始每天微笑著面對冉冉升起的太陽。她給受傷的小動物包扎傷口,她為遠在非洲的貧苦小朋友捐去了所有零花錢,她替出差在外的鄰居澆灌花草……每一天,她都覺得自己很快樂,因為她幫助過別人。
不經意間,小海蕾的身高體重已經和普通孩子無異,情況似乎越來越好。懷著忐忑的心情,父母帶她到醫院做全面檢查。又一個奇跡發生了!經過檢查,她的健康狀況竟然完全恢復了正常。父母喜極而泣。小海蕾興奮地說:“媽媽,你是對的,用感恩的心好好活著,上帝也會被感動。它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如今,16歲的海蕾已經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陽光少女。與同齡孩子一樣,她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一樣的是,由于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她已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但是,她永遠也不會忘記阿諾德·帕默醫院的恩情。每一年的生日來臨之際,她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來到當年住過的新生兒特護病房,向醫護人員由衷地表達感激之情。
在醫院一面貼滿照片的“奇跡墻”上,她的照片赫然在列。留言本上,她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用感恩的心好好活著,上帝也會被感動,奇跡就會發生。
2.舉幾個現實生活中知恩圖報的小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3.關于知恩圖報的名人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抱包拯為父母辭職 包公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
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
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3、黃香為父暖被窩 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
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
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4、秦穆公贈酒解國難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馬肉。
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 這些人都害怕驚恐地站起來。
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不喝酒的人會死。”于是給他們酒喝。
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
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到了已經可以以死來報答穆公給我們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時候了。” 于是就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終于解決了困難,打敗晉國,并抓了晉惠公回來。
5、趙盾為母乞食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趙盾(謚號“宣”,后世通稱趙宣子,晉國正卿)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面黃肌瘦,就去詢問他的病情。
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 趙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
趙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趙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后來,晉靈公(春秋時代著名昏君)想殺趙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趙宣子得以脫險。
趙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趙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
原來那名病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擴展資料 知恩圖報名言警句1、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泰戈2、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華羅庚3、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4、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5、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薩克雷6、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
——伊壁鳩魯7、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壞。——莫泊桑8、人生并非游戲,因此,我們并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愿放棄它。
——列夫.托爾斯泰9、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馬克·吐溫10、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是唯一該臉紅的動物。
——馬克·吐溫11、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擁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王爾德12、穿掘著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愈合中。
——魯迅13、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徐特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知恩圖報 百度百科_感恩圖報。
4.知恩圖報的故事 急
(一)深海中的魚
傳說在廣闊的深海里有一種魚,雌魚產仔后,眼睛會失明,不能再去尋找食物。在這期間如果沒有食物,雌魚就會餓死。為了母親不致餓死,那些剛出生的小魚,就成群結隊地游到母親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讓母親吃掉自己。其實,它們何嘗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養自己的母親?可是,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下去。一個月后,母親終于復明了。
(二)老鼠和大象
在一個茂密的森林中,生活著一頭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墻,它粗壯的四肢像四根木樁。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說:“你怎么會掉到陷阱里?”“一只野貓追我,一不小心就掉進來了!”老鼠沮喪的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長長的鼻子伸進陷阱,老鼠順利地爬了上來。“我要報答你!”站在大象的腳邊,老鼠大聲說。大象哈哈大笑著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獵人網住了,第二就會被運走,它傷心極了。那只老鼠聽說后,集合一群伙伴不停地啃網繩,終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三)知恩圖報
人都有走麥城的時候,大師也難例外。話說馬爾克斯年輕時供職于波哥大《觀察家報》,1955年,他因揭露海軍走私而引火燒身,以至于不得不狼狽逃竄,亡命巴黎。
海明威說,巴黎是節日。但在馬爾克斯看來,它卻是座熬人的煉獄。他窮困落魄,舉目無親。多年以后,他是這樣回憶的:沒有工作,一人不識,一文不名,更糟的是不懂法語,所以只好呆在弗蘭德旅館的一個不是房間的房間里干著急。肚子餓得實在捱不過去了,就出去撿一些空酒瓶或舊報紙,以換取少量面包。這樣的生活他品嘗了整整兩年。他在痛苦的期待和期待的痛苦中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過后他才知道,許多拉丁美洲流亡者都有過類似的乞丐經歷。他和他們不謀而合,都發現了這么一個秘密:骨頭可以熬湯!買一塊牛排搭一大塊骨頭;牛排吃了,骨頭不知要熬多少鍋湯。即便如此,他詛咒過那些肉鋪。在他看來,所有開肉鋪、開面包店或旅館的,都是可惡的小人。
由于馬爾克斯實在窮得可怕,仿佛下輩子也還不清長期拖欠的房租了,弗蘭德旅館的老板拉克魯瓦夫婦也許是自認倒霉或該當如此,不但不催不逼,最后似乎還不得不由他徒托空言、一走了之。后來,馬爾克斯時來運轉,竟無可阻擋地發達起來。1967年,《百年孤獨》的出版更使他名滿天下。
一天,春風得意、身處巴黎某五星級飯店的馬爾克斯忽然想起了拉克魯瓦夫婦。于是他悄悄來到拉丁區,尋找弗蘭德旅館。旅館依然如故,只是物是人非,他再也見不到拉克魯瓦先生了。好在老板娘尚健在,她一臉茫然,根本無法將眼前這位西裝革履、彬彬有禮的紳士同10多年前的流浪漢聯系在一起。為了讓她相信眼前的和過去的事實并收下“欠款”,馬爾克斯煞費了一番苦心。
再后來,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拉克魯瓦太太得知這一消息后驚喜萬分。她在《世界報》刊登一則尋人啟事,誠摯地表示要把那一筆錢歸還給他,也算是他們夫婦對世界文學的一點貢獻。馬爾克斯為此又專程前往巴黎看望老人家,而且陪同他前去的是拉克魯瓦夫婦年輕時的偶像:嘉寶。馬爾克斯誠懇地告訴拉克魯瓦太太,她的貢獻在于她的善良,她沒讓一個可憐的文學青年流落街頭。他還說,她和拉克魯瓦先生使他相信:巴黎還有好人,世界還有好人。
(四)大烏龜
從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一個叫阿羅加的人,又健康又勤勞,生活得很愉快。一天,他忽然病了,醫生告訴他,只有到鄉下去療養才能治好。在動物園管理員朋友的勸說下他來到了山上養病,靠打獵養活自己,也為朋友準備一些獸皮。
有一次,他兩天什么也沒有打著,餓得正發慌,這時,看到湖岸上一只大老虎想吃烏龜,老虎用一塊石頭壓住烏龜,打算把爪子伸進殼掏肉。阿羅加用獵槍打死了老虎。雖然阿羅加已經很餓了,可是看到烏龜受傷的樣子,卻可憐起這只苦命的烏龜,把受傷的烏龜背回了家。通過阿羅加的精心照料,大烏龜痊愈了。可是阿羅加卻生病了,而且病的很重,高燒使他已經神志不清了。為了救活阿羅加大烏龜歷經千辛萬苦,馱著阿羅加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找到了他那個管理員朋友救活了阿羅加。
5.跪求關于知恩圖報的小故事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
他看見一人非常饑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
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
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后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
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
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后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鴉能反哺,羊知跪乳 當家方知柴米貴 養兒才曉父母恩。
6.舉幾個現實生活中知恩圖報的小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
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
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
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
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
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
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
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
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7.動物界知恩圖報的小故事
動物界知恩圖報的故事:
1、袋鼠擁抱恩人
一只被救的袋鼠每天擁抱自己的救命恩人的圖片在網絡熱傳,在袋鼠保護區里,這只被營救的袋鼠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每天都會擁抱自己的救命恩人。
2、“小狐貍”再見恩人
一位大叔7年前救助了一只“狗”,并將它送到了救助站。后來,救助站發現“狗”長大了是只狐貍,七年過后,大叔去看望這只狐貍,狐貍十分開心,還不時搖尾巴。
3、為救路人,狗撲上即將爆炸的手榴彈
俄羅斯西部城市別爾哥羅德(Belgorod)的街頭上,1只忠心耿耿的狗兒為了解救主人和路人,奮不顧身撲上1枚即將爆炸的手榴彈,被炸得血肉模糊,犧牲了生命,而它的主人以及周圍的路人,由於它以自己身體阻擋了手榴彈爆炸的威力,僅僅表皮擦傷而已。
4、山鹿報恩
民國時期有一段在當地家喻戶曉的傳奇,講述了一頭山鹿是如何報答救命恩人的故事。有一戶山里人家,剛辦完喜事正在祭祖時,一只山鹿跑了進來,神色慌張地鉆到神桌下躲避。不一會兒,獵人追來了,新娘覺得鹿和自己有某種緣分就用十五塊銀圓買下山鹿,放生了。
后來,新娘生了一個男孩,男孩周歲時,正趕上家里特別忙,沒人照看,就把孩子放在院中玩。這時那頭山鹿回來了,用鹿角挾起椅子和孩子,在院中先轉了兩圈然后挾著孩子就向外跑去。
家人慌忙跟著往外追,追了很遠,忽然身后傳來巨響,回頭一看,原來是自家屋后發生山崩,把房子全砸塌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是山鹿為了報答新娘救命之恩,所以借著偷孩子來引他們一家逃出。
5、海鷗報信
有一位退休老人麗·弗利姆去海邊散步,一不小心摔倒在沙灘上,失去了知覺,四周寂靜無人。后來,是一只海鷗跑到弗利姆家報信,才使得弗利姆得救。原來,弗利姆曾經給這只報信的海鷗喂了好幾年的食,海鷗跟老人很熟悉。
8.知恩圖報的故事有哪些
答:
1.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是2008年4月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紅馬文化。
2. 《烏鴉學游泳》:是一則寓言故事,寓意我們做人要知恩圖報 不能恩將仇報。
3. 《獅子和老鼠》:是2010年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杰里·平克尼。本書主要講述了獅子放走老鼠,老鼠知恩圖報救了獅子的故事。
4. 《小老鼠報恩》:是一個寓言故事,來自網絡。
【“知恩圖報”出處】
知恩圖報是一個漢語成語,圖,謀劃、準備,也就是說受恩者謀劃準備以后報德于施恩人也。出自于《說苑·復恩》
【原文】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史記》秦本紀第五知恩圖報出自《說苑·復恩》意思就是得到別人的恩德,要懂得回報與他人。
【典故】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趙盾(謚號“宣”,后世通稱趙宣子,晉國正卿)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面黃肌瘦,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趙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趙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趙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后來,晉靈公(春秋時代著名昏君)想殺趙宣子,在搏斗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趙宣子得以脫險。趙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趙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原來那名病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一。知恩圖報的故事后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9.伊索寓言關于知恩圖報的故事
有《螞蟻和鴿子》、《獅子和老鼠》、《狐貍和山羊》等。
螞蟻和鴿子 口渴的螞蟻,爬到泉水旁去喝水,不幸被急流沖走。快要淹死時,鴿子看見他,連忙折斷一根樹枝,扔到水里,螞蟻趕緊爬了上去,脫離了危險。
后來,一個捕鳥人走來,用粘竿捕捉那只鴿子。螞蟻見了,便咬了捕鳥人的腳一口。
捕鳥人痛得丟下粘竿,鴿子立即驚跑了。 這故事說明,人們應該知恩圖報。
獅子和老鼠 獅子睡著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
老鼠請求饒命,并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
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并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并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知恩圖報的小故事簡短(知恩圖報的小故事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