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不恥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褒義
出 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移樽就教 不媿下學 不愧下學
反義詞
好為人師 師心自用 神氣活現
成語“不恥下問”的故事
不恥下問,成語,語出《論語》。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后,衛國國君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就是從孔子的這句話來的。現在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真誠地向別人提問請教,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的成語故事各稱贊了什么
不恥下問:出自《論語》意思是不比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恥。稱贊那些好學、謙虛、一心求學的人、
誨人不倦:出自《論語》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稱贊那些兢兢業業、愛崗敬業、不厭其煩、樂于助人的人。 (其實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答題的)
精銳教育 解放路學習中心
不恥下問 FLASH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或輩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出處]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譽鏈嘩恥下問。” [例句] 在學習當中,遇到問題要不恥下問。 [近義] 不矜不伐 功成不居 謙虛謹慎 [反義] 有問必答 神氣活現 自以為慶行是 驕喚槐傲自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不恥下問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