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車胤囊螢夜讀)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梁苦讀)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后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匡衡鑿壁偷光)
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韋編三絕
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條把竹簡編編聯起來,做“韋編”。三:多次。絕:斷。反復研讀,以致編聯竹簡的的皮繩斷了多次。指讀書勤奮刻苦。(孔子韋編三絕)
中國古代有哪些勤奮讀書的事例或成語
一:"聞雞起舞”,這是東晉著名愛國將領祖逖與劉琨自勉奮發的敏亮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二:“囊螢夜讀” 車蔽棚胤
三:懸梁刺股,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梁宏拿則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后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四:鐵杵磨成針 李白
百度上搜的,希望能幫到您
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孫
敬
懸
梁
孫敬是西漢人,幼年時父親死去,家里很窮,但他立志發憤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孫敬讀起書來不分晝夜,十分疲勞,晚上讀書時常打瞌睡。為了預防自己睡過去,他用繩子將自己的頭發吊在梁上。每當他低頭打瞌睡時,就會因頭發被緊緊拉住而疼醒。這樣,就不會因打瞌睡而影響學習了。孫敬憑借艱苦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長大后成了西漢的大學問家。
古人“頭懸梁”、“錐刺骨”,勤奮讀書的故事歷來被人們頌揚和學習。讀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在平常的學習中,你做到珍惜時間了嗎?
鑿
壁
借
光
匡衡是西漢人,幼年時十分喜歡學習,常常手不離書。可是,他家太窮,連買燈油和蠟燭的錢都沒有,晚上無法讀書。為此他十分苦惱。匡衡的鄰居是個富戶,他家晚上燈火通明。他請求到鄰居家借光讀書,可是被拒絕了。怎么辦呢?這天,小匡衡終于有了主意:在墻上打個洞,燈光不就可以從洞孔里照過來嗎?于是,他拿來一把鑿子,偷偷在墻壁打了一個洞。這樣,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著照射過來的光線,努力讀書學習。遲戚
匡衡借著隔壁漏過來的燈光看書,是多么的勤奮好學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們現在有這么好的條件更應該好好珍惜。只要我們發揚匡衡“鑿壁借光”的學習精神,就一定能學有所成,將來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聞
雞
起
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青年時代,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倆人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業,復興晉國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不這樣想,這是在催促咱們起床練劍啊。”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差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為了使自己能夠早起練習武藝,就虛旦段以雄雞報曉的方式提醒自己起床習武。后人以“聞雞起舞”這個成語比喻有志之人,能夠及時奮發自勵。人生在世,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勤奮苦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人勤奮讀書有關的成語故事,古代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