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口和心字的成語
有口無心、 佛口蛇心、 開口見心、 以口問心、 苦口婆心、 繡口錦心
有口無心
[yǒu kǒu wú xīn]
[解釋] 嘴上說了,心里可沒那樣想。指不是有心說的。
[出自] 清·張南莊《何典·序》:“總屬有口無心,安用設身處地。”
佛口蛇心
[fó kǒu shé xīn]
[解釋]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自]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開口見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解釋] 說話直爽,沒有隱曲。
[出自]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9卷:“圣人說話,開口見心,必不說半截,藏著半截。”
以口問心
[yǐ kǒu wèn xīn]
[解釋] 一面口中自問,一面心中盤算。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隨
口什么心什么的成語
1、口是心非
【拼音】:kǒu shì xīn fēi
【解釋】: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自】: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造句】: 口是心非之人在現實中并不鮮見。
2、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解釋】: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出自】: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造句】:很多武術都是靠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
3、口誦心惟
【拼音】:kǒu sòng xīn wéi
【解釋】:誦:朗讀;惟:思考。口中朗誦,心里思考。
【出自】: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
【造句】:如何提高記憶力,口誦心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4、口服心服
【拼音】: kǒu fú xīn fú
【解釋】: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自】:《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造句】: 老師的教誨言之有理,令人口服心服。
5、口快心直
【拼音】: kǒu kuài xīn zhí
【解釋】: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
【造句】:這人口快心直,值得交往。
成語:口什么心什么
口是心非kǒu shì xīn fēi
【成語解釋】: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成語出自】:晉·葛洪《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成語簡拼】:ksxf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口是心非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近義詞】:陽奉陰違、言不由衷
【反義詞】:言為心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帶有心字和口字的四字成語
帶有心字和口字的四字成語
心直口快 、口是心非 、苦口婆心 、口不應心、
心口如一、有口無心、心服口服、口傳心授、 心口不一、口不對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口什么心什么四字成語,帶口和心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