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國學經典》有感_200字
中華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記錄來,就成了一本本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底蘊豐富,蘊藏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其思想內涵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作為儒家所謂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來說吧。
“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過無礙。
新時期需要把中華名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就像《愚蠢的狼》這篇文章講述的一樣:愚蠢者總會被聰明著戰勝。
這就如同聰明者總會騙的了愚蠢。
因此,現在就要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的更聰明!
讀國學經典《論語》有感_300字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
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了《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國學經典之《三國演義》讀后感_11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國,這片神圣的土地經歷了什么呢?三國時期。
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
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鉆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
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
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
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終于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云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后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
有像呂布、趙云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
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
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卻誰也沒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
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麗。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
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
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么好的結局”。
呂布來了,趙云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
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
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讀了《國學經典》有感_300字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他教過的學生不下三千,人們把他和學生上課時的交流記載了下來,這就是《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后再溫習一遍,好好溫習了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我想起每到課間或回家后,我都會復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復習后,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可總覺得還是有一些沒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來做自己所討厭的事。
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紅苕,我不想吃,就趕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后,我在也沒有偷偷地把紅苕趕給爸爸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嚴于利己,寬以待人。
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道理。
《國學經典誦讀》_讀后感_800字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么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
他們聽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里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里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
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
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
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并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
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
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
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后,就更器重他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仆”,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
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并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后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國學經典誦讀讀后感1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