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一:《撿麥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教育弟子關于檢拾麥穗的故事:
他把弟子帶到麥地邊說:“你們去找一支眼見到的,最大的麥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后退。”
弟子們走下麥田,到處都是粗大的麥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們埋頭前行,總以為最大的那支還沒有見到,他們都嘗試著摘了幾支,結果都不滿意,就扔掉了。
過了好久,大家忽然聽到老師說:你們已經走到頭了!結果,多數弟子都是兩手空空,他們望著麥田,無數大而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搖曳,似乎帶著嘲諷。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總是覺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總是充滿懷疑,但是時間和機會都是有限的,也許永遠等不到下一次了。
備戰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把希望寄托下一次,沒有反思這一次沒有把握住機會的原因,一直到高考都沒有證明自己。
高考結束了,當我們回首再看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能想到:盡管有時候你撿到的麥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變成種子,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么總有一天你就可以擁有一片麥田。
很多學生上的大學或者專業不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實沒有必要擔憂,你應該慶幸,你可以把它當做種子,你還有擁有一把種子,以后也許就是擁有一片麥田了,這些小小的種子,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大豐收。
這要求我們,不論擁有多少種子,不論擁有什么樣的土地,都需要你用心的耕作。
現在想想,為什么很多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而卻能成就大業?答案就在這片麥田里。
素材二:《買瓷碗的故事》
一個人去買瓷碗,他懂得一些鑒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輕碰其它的碗,如果說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那么碗的質量就很好。
但是他來到一家瓷器店,他用這個辦法檢驗一下,發現每只碗發出的聲音都是渾濁的,店員拿出價格高昂的工藝碗給他試試,結果他還是不滿意。
店員不解的問:“你為什么拿碗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鑒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一只質量上好的碗給他:“你用這只碗試試”。
他換了碗,再去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清脆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只質地很差的碗,它去碰每一只碗,都會發出渾濁之音。
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都變了。
那么在現實世界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參考標準錯了,那么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為什么我們這個世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什么“道不同不相為謀”?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些人卻能實現?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心里評判一件事情,或者看待一個問題,都有屬于自己的參考標準,而這參考標準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
也許就是所說的境界不同吧?
經歷了高中三年,在一些300分學生眼里,500分的學生是高分學生,那么在500分學生眼里,600分是高分學生、、、、、、眼界決定境界,當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眼里的整個世界就變了。
為什么人要不斷的努力,向著高出走?當你用心的品味這個世界,理性的分析與看待各種問題的時候,一些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種必然了。
一切都看在眼里,一切都包容于心里。
那么我們從今天開始,做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標準定得高一些?當你享受生活的時候,把幸福的標準定得低一些?這樣一來,你高標準的做事,高標準的做人,并且常常被幸福所包圍,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