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篇作文帶有詩詞的
答:丁立梅的散文就喜歡引用詩詞,如她的這篇《花向美人頭上開》,下面是兩段引用了詩詞的段落摘抄:
國人喜茉莉花,源遠流長。
早在晉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風尚。
到了唐宋時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長安大街上,冷不丁的,就能撞到一個頭簪茉莉花的女子,滿身香氣盈盈,漫天的暑熱隱退到一旁。
“荔枝鄉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元代詩人江奎對茉莉花也是青睞有加,他在《茉莉》一詩中夸贊道:“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
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簪頭。
”瞧瞧,小小的茉莉花,原是仙姑掉下的玉簪子啊,仙氣浸染,豈是等閑。
清人王士祿也寫過《茉莉》:“冰雪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瑣窗隈。
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一覺夢回,花香環繞,恍惚得不知夢里夢外。
四處找尋,最終在自個兒頭上尋得,發間原是簪了幾朵茉莉花的。
花襯美人美人襯花,還有比這更相宜的么!
《花向美人頭上開》原文:
文/丁立梅
炎夏里,買一盆茉莉花放家里,最是合宜。
裝它的盆子不必講究,瓦盆子可以,泥盆子亦可以。
碧綠的枝葉,簇擁著瑩白瑩白的幾粒花骨朵,小,小得如同米粒一般。
卻不容你忽略,它總是這朵開了,那朵又冒出來,源源不斷,香氣四溢。
仿佛那顆小小的心,是在香粉里打過滾的。
當你從暑熱里歸家,打開家門,一股子的香,帶著清涼甜蜜的氣息,不由分說游向你,攀爬上你的唇、鼻子、眉頭,直到,心。
滿身的躁熱,就那樣漸漸退去。
你安靜下來,與一盆茉莉花相望,日子里,有了纏綿不絕的意思。
年邁的婆婆給茉莉花澆水,歡喜地問:“這什么花呀,這么小,卻這么香。
”你告訴她:“這是茉莉花啊。
”她跟著重復:“哦,是茉莉呀。
”眼光疼愛地落在花上面。
第二天,她必又要問:“這什么花呀,這么小,卻這么香。
”年老的人,記性不好了,在一盆花上糾纏。
你愿意她如此糾纏著,愿意十次百次地回答她:“這是茉莉花啊。
”緣分,把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聚攏到一個屋檐下,一日一日地,成了不舍。
這是親情,是茉莉花一樣芬芳的情分。
國人喜茉莉花,源遠流長。
早在晉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風尚。
到了唐宋時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長安大街上,冷不丁的,就能撞到一個頭簪茉莉花的女子,滿身香氣盈盈,漫天的暑熱隱退到一旁。
“荔枝鄉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元代詩人江奎對茉莉花也是青睞有加,他在《茉莉》一詩中夸贊道:“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
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簪頭。
”瞧瞧,小小的茉莉花,原是仙姑掉下的玉簪子啊,仙氣浸染,豈是等閑。
到了明代,人們不單單爭相種植茉莉花,還把它編了小調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的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從南京唱響的這曲《鮮花調》,六百多年后,成了聞名遐邇的江南民歌《茉莉花》。
清人王士祿也寫過《茉莉》:“冰雪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瑣窗隈。
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
”一覺夢回,花香環繞,恍惚得不知夢里夢外。
四處找尋,最終在自個兒頭上尋得,發間原是簪了幾朵茉莉花的。
花襯美人美人襯花,還有比這更相宜的么!
梅雨過后,小城的路邊,賣茉莉花的漸漸多起來,夾雜在一些蓊郁的植物里,一點一點的白,像飄落的雪花。
有小女孩牽了媽媽的手,蹲過去細看,問:“媽媽,這什么花呀?”媽媽答:“這是茉莉花呀。
”小女孩伸了鼻子去聞,忽然驚喜地叫起來:“媽媽,好香啊,它的味道,像茉莉花茶。”
啞然失笑,心里蕩過花香般的感動。
這應是最最恰當的比喻了,它香得很像它自己。
唯其如此,才讓世世代代的人,矢志不渝地喜歡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摘抄一篇作文帶有詩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