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禹貢》。
《禹貢》是假托大禹之名,寫作于春秋戰國之際(約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一部古老地理作品,它系統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區域地理的認識。
《禹貢》文字精練,敘事概括,全文僅1000多字,記述了全國的山川、物產、田賦等方面的重要內容。
全部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區域對比的方法記述九州的情況。
《禹貢》以荊、衡、岱、太華四山,河、濟、淮、黑四條河流和海為分界標志,劃分全國為九州,即:冀(今山西、河北,遼寧遼河以西)、青(山東東部)、兗〔yan演〕(今山東西部)、徐(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揚(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豫(今河南)、雍(今陜西、甘肅)、荊(今湖南、湖北)、梁(今陜西西南、四川)。
分州敘述各州內山川、湖泊、土壤、物產以及田賦等級、貢品名目和水陸運輸線,在一些州里還提到少數民族。
《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古老著作,很多人都把它當作記述奇異古怪的神話作品來讀。
其實這部書中包含了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山經》(又稱《五藏山經》)。
《山經》約成書于戰國時代,不僅是《山海經》各部分中時代最早的作品,而且地理意義也最大。
它共分五卷26篇,實際上是以晉西南和豫西為中心,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配合區劃,記述中國境內的五大區26列山岳。
五大區以方位分別稱“中山經”、“西山經”、“東山經”、“南山經”、“北山經”。
每區內又按順序分若干列,每列從頭到尾有山的方位、相互間距離,以及每列末的山岳數、總長度的總結記述。
計“中山經”有十二列193山,“西山經”四列77山,“東山經”四列46山,“北山經”三列88山,“南山經”三列29山。
《山經》的記述內容是以這些山列為綱,然后在每一山岳下附記河流、地形、動物、植物、神話等內容。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