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
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巴金《秋》
2. 那時月亮經過子午線。
木星升起在東方。
在這和平的大自然中間,天空和海洋彼此競賽安靜,大海給黑夜的月輪當作一座最美麗的明鏡,恐怕這座明鏡從沒有這樣美的把月亮的影子照出來呢。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3. 新月從地平線升起,朝著拉都果茨區移動;寥寥的一兩顆星星,正同留連不去的殘晝爭奪領空。
漸趨于沉寂的都市,此刻閃耀著煤氣燈的燈光。
——劉白羽《海天夜話》
4. 這是一個晴朗溫和卻并不明亮燦爛的夏夜,干草工們沿路忙碌著。
天空雖然有云,卻仍有好天氣的兆頭。
天上的藍色——在看得見藍色的地方——柔和而穩定,云層又高又薄。
西邊也很暖和,沒有濕潤的微光來造就涼意——看上去仿佛點起了火,好似一個祭壇在大理石般霧氣的屏障后面燃燒著,從縫隙中射出金色的紅光。
——夏洛特·勃朗特《簡愛》
5. 在無邊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
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響著……
——王愿堅《七根火柴》
6. 站在亭臺上,向南望去,只見那正陽門兩側,如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的幾十幢大廈,給這古城增添了嶄新氣派;向東望去,一切在陽光里更顯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瓊島上的白塔,經歷了地球震動的一場小小劫難,又昂首藍天,而且素潔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鼓樓和它身后的鐘樓,如今雖默默據守在那里,卻難免讓人聯想到幾百年間那晨鐘暮鼓是怎樣標志著孤獨每天的生活節奏的;而鐘鼓樓背后,那橫臥天際的燕山余脈,藍瑩瑩的,宛如這古城的一帶屏障。
——韓少華《萬春亭遠眺》
7. 北面,是重重疊疊的燕山山脈——南面,則是蒼茫無垠的渤海,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
——峻青《雄關賦》
8. 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
在這樣一條河水里旅行,望著水光山色,體會水手們在工作上與飲食上的勇敢處,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沈從文《湘行散記》
9. 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
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
蒼江幾曲,就有九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
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
——郁達夫《煙影》
10. 水流雖然比起上游來已經從群山之中解放了,但依然相當湍激,因此頗有放縱不羈之概,河面相當遼闊,每每有大小的洲嶼,戴著新生的雜木。
春夏雖然青翠,入了冬季便成為疏落的寒林。
水色,除夏季洪水期呈出紅色之外,是濃厚的天青。
遠近的灘聲不斷地唱和著。
——郭沫若《峨眉山下》
11. 海濤拍擊巖石和沙灘的聲音永無休止地喧響著。
幾乎像一條白線似的浪花從遠處奔騰而來,猛碰到岸邊,發出富有韻律的激濺的聲音,然后迸著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間。
后面一排浪花又緊接著追逐上來……
——秦牧《黃金海岸》
擴展資料:
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風景、物體的描寫。
景物描寫主要是為了顯示人物活動的環境,使讀者身臨其境。
文學描寫的主要對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
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實也是一種物)。
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這些統稱為景物。
所以文學描寫的對象,其實就是兩個方面:人物與景物。
至于細節描寫、細部描寫、場面描寫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展開的人物描寫與景物描寫。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摘抄課外書關于“景色”句子有哪些書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