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失敗
——讀《林肯傳記》有感
人生之路漫長又坎坷,人生之旅中充滿了成功與失敗,布滿了玫瑰和荊棘,在艱難的跋涉中,我們選擇了成功,同時也就選擇了失敗。
人們往往都希望自己成功,去收獲那片喜悅,然而卻害怕面對失敗,害怕體味那份苦澀,近日,我在一本書中讀到一個人的簡歷,面對那一串串的數字,我震驚了,也感動了……
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8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1歲,競選入團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風,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這個人就是林肯,是公認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他,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一次次的崛起,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大凡成功的人,他們都是一段從零開始的艱巨里程,都經歷過失敗,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是因為他們經歷了比我們更多的失敗,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一步步地成功的。
書中闡明了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當我們真正地明白了,理解了失敗的偉大意義,我們便也懂得了:我們應該感謝失敗。
我們學校曾經進行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感恩教育,提倡感謝曾經給過我們幫助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或敵人、對手。
幫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的生活工作等更加順利,而打擊過我們的對手、敵人卻能鍛煉我們的意志,讓我們跌倒了再爬起來。
其實文章所說的“感謝失敗”也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失敗,是一塊調色板,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絢麗燦爛,如果沒有失敗,就沒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執著,少了那份激情,如果沒有失敗,生活便過于平淡,也就顯得蒼白無力,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沒有了大苦大樂,沒有了歡歌笑語,生活也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應有的風采、光華和生機。
我覺得我的工作生活確實經歷了不少的成功與失敗,當然,這些與偉人們的失敗與成功是不可相提并論,簡直就是連“小巫見大巫”都談不上。
但我發現經歷了失敗,我從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吸取經驗教訓,為成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下次更好開展活動、為以后的教學工作而積蓄力量,孕育希望的種子,變得更堅強。
我相信我們的毅志也會在無數次的挫折中磨煉得更加頑強,我們的信心了也會隨著那份執著更加堅定。
我想:大凡偉人能成功,大多數經受失敗的挫折。
我們要想得到玫瑰,就必然要準備接受失敗的利刺,我們要想使自己快樂,就必然要經得起失敗后的調節、、、、、、還是那句話: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
林肯·傳讀后感 文 / 憂子悠語
閑暇無事,朋友推薦了這本書,平日甚少讀此類偉人自傳,細細看來,卻有不少感觸。
小木屋中走出的美國總統,在貧寒的生活中憑借個人奮斗脫穎而出。
雖然出生卑微,卻沒有放棄人生的追求。
12個月的受教育經歷,并沒有迫使他放棄對知識的渴求。
他很少有無所事事的時候,每當那樣他就會向別人問一些問題,關于奴隸制、關于邦制、關于宗教等,這些知識,為他以后的偉大思想無疑是產生了巨大作用。
??不論是競選,還是南北戰爭,即使遇到困難,他仍發揮不屈不撓的精神,直到達成目的為止。
??苦難的童年生活,以及艱辛的青年時代,都使林肯更深刻地了解這個世界,了解了世界上的苦難,他習慣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然后權衡利弊,均衡的處理問題。
??青年時的林肯,作為一個受人歡迎的演說家,多項體育競賽的冠軍,報社的撰稿人,一位正直的律師,州議會的政黨領袖之一,可以說是成功的,除了錢,當時的他什么都不缺。
他的文章邏輯嚴密,數據詳實,非常有說服力。
他的一切來源于,頭腦清晰,性格冷靜,邏輯嚴密,風趣,幽默,直率。
雖然他壯志凌云,但生性憂郁自卑。
??林肯對女性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與生俱來的詩人氣質需要她們;另一方面,他從小面對女性的恐懼,害羞心理,又促使他克制對女性的靠近。
??他的婚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對我來說,結婚純屬意外。”夫人瑪麗權利愿望極高,處世圓滑,脾氣古怪,內心非常脆弱,多疑。
在此看來,瑪麗的煩亂,暴躁正好彌補他那寬容,過度忍讓的性格。
林肯雖然家庭貧寒,其貌不揚,做事啰嗦,性格憂郁,但意志卻非常堅強,誠實可靠。
??一位栩栩如生、性情真實的總統,讓我們更能深刻體會,他是如何在分裂、戰爭中拯救了美國,如何斬斷了長期束縛黑人奴隸的鎖鏈。
??他以自己的誠實、正直、勤勞、睿智和才干贏得周圍的人,贏得全國的民眾時,這些體驗最終成為他的從政目標和一生的追求,他終生致力于人類的自由事業,尊重個體的價值與尊嚴。
他所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亨”原則,是飄揚在人類民主進程中的一而永恒的旗幟。
他一生都在為此而奮斗。
他的這一追求變成他的為政目標,在南北分裂的壓力下,他沒有妥協,堅定地拿起正義之劍,為了這種追求,不惜發起南北之戰,這是人類的正義之戰。
正義最終戰勝邪惡。
他領導美國走向追求自由之路。
林肯傳 讀后感
一天的時間,我用了24個小時仔仔細細的讀完林肯傳,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生活細節也沒有歐亨利那種出人意料的情節,也許是提前知道林肯成為總統的這種結局,使我在合上這本書時并沒有太多的驚訝。
但是我卻從這種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中感嘆出許多。
那么就讓我的心得在這張白紙上留下痕跡。
首先先說林肯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跟隨他的東西——悲傷,有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世間所有的悲傷和絕望加在一起,也沒有你所承受的痛苦更多;有的時候,你覺得沒有任何使你振作的可能;你覺得自己很無助,很孤獨,很悲哀,你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當你體會過林肯的一生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多么的幸運,是上帝的寵兒。
林肯的三大悲劇:
1.在文中作者多次描寫林肯的外貌描寫,雖然都很平常沒有用優美或出奇的語句來描寫,但卻在這質樸的語句當中更能感受到林肯當時的生活習性,真實的演化出林肯的當時的窮困生活,更加的體現出林肯的生活場景,在開頭作者描寫了林肯的家庭生活,母親南施死于病痛,而且在他一生中,他的四個孩子,只有一個活了下來,那種失子的痛感在林肯的心中蔓延,然而這一次也像以往一樣沒有把林肯打敗,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去他那破舊的辦公室上班只是那種悲傷在他的身上又長大了一點。
2.情感方面。
他最愛的——安妮。
魯勒吉的逝去。
在與安妮¡魯勒吉熱戀中的他,是那么熱愛莎士比亞的抒情詩。
他為了她,努力地工作,勤奮的學習,他們決定他考下律師執業證書,他們就結婚。
可是幸福對于林肯就是那么短暫。
在1835年,他的安妮永遠離開了他.文中的“他似乎總是在凝視著另一個世界,而幾乎忘記了現實世界的存在”林肯這種感情如何表達?忘我?癡情?悲哀?希望?幾乎任何字眼都表達不了林肯的這種可以讓身邊一切都彌漫著悲傷的氣息的傷感。
“那悲傷就從他身上一滴一滴淌下來”作者把這種悲傷寫的淋漓盡致,不過相比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林肯是堅強的,可能是受到他從小的生活影響吧。
再就是他的悲劇婚姻,與瑪麗.陶德的婚姻生活,瑪麗因為無法嫁給林肯的政治對手道格拉斯,而嫁給林肯,她脾氣暴躁,自私,小氣,處事圓滑幾乎除了林肯沒有人能受得了她。
3.這第三點講就是林肯的偉大事業,在政治上的悲哀,用文中的話講“他在校的時間加起來總共不超過12個月,出生卑微,長的丑陋,沒有受到過高等教育的林肯居然上升到總統級別,雖然很驚訝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他自身的喜好,帶動他一步一步的向上走,既而獲得了總統位子。
雖然從書上看來林肯是因為幸運——格里萊與西華的經紀人韋德的恩怨,也因為道格拉斯的失策,從而讓林肯得到機會,不過也許這不是幸運,如果這是命中注定呢?他遭受那么多痛苦與打擊,都沒有倒下去,沒準是上帝賞給他的禮物,鼓勵他。
從此以后林肯從低谷中走出來開始反彈。
文中有這么一短話:“論經商,他是個失敗者;論婚姻,他的生活刻板而陰冷;論法律事務,他倒非常成功,年收入達到了三千美元,不過要論他的政治理想,論到他內心最寶貴的希望,他遭遇的還是打擊和沮喪”雖然是總統,但是沒有多少人支持他,并且在為解除黑人奴隸制的戰爭中,讓國家失去了50萬人民,在戰斗中歡樂很多將軍統帥,雖然很多統帥有時會吹牛,有時會膽小,有時也不盡如人意,但是林肯的寬容大度,還有自己個人的信念,即便是歡樂很多統帥遭受眾人的毒言,甚至讓他退位,他依然如往,堅持自己的立場,而結果是他成功了,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到了最后那曾經辱罵和蔑視林肯,曾說他是“令人頭疼的低能兒”的人,也對他尊敬起來,當一群反動派刺殺了林肯后,被人辱罵,也寫出了不光是內閣的人尊敬他,百姓也開始尊重他了,而且那個一直都討厭林肯的史丹頓也在林肯的墓前說出了對林肯而言的最高評價:“這里躺著世界歷史上最完美的統治者”林肯寫生因刺殺去世了,成為他人生的結局,他所解除的解除黑人奴隸制為他的人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他的一生也拉上了帷幕。
但是在這里我們還忘了一個人,她對于林肯來說是悲劇也是幸運,她就是林肯夫人瑪麗,在前面我分析過瑪麗對與林肯來說是悲劇的原因,這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她對于林肯也是幸運的,記得書上說在瑪麗在嫁給林肯前說過我所選擇的人在將來肯定是總統的。
所以正是她的雄心野志,預言實現了,回過頭來看,假如林肯娶了安妮,那第十六任總統可能就不是林肯了,因為安妮是那種懂得滿足的人,沒有野心,不會逼林肯往上爬,那么結果就是在歷史上沒有這么完美的統治者,雖然瑪麗有那么多缺點,有那么多無法改變的壞習性,壞性格,但是身為妻子的她,我們要理解她吃醋的行為,試問哪個妻子喜歡自己的老公和別的女子談笑風聲,只是林肯夫人做的太過火了而已,在對待下屬無禮,粗暴,與林肯的忍讓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說明林肯的溫柔氣質,大度,著更加使人們討厭瑪麗,以至無法遏止。
但人無完人,瑪麗雖然很差,讓人恨之入骨,討厭至極,但是她是愛林肯的,從當林肯死去時,瑪麗的樣子——一顆破碎的心的悲涼,一陣陣異于常人的尖叫,一次次令人恐怖的戰栗,靈魂中爆發出來的一場場混合瘋癲的悲傷,這種景象深刻表達了瑪麗對林肯的愛,不過那些憎惡瑪麗的人會說:“林肯夫人這樣是因為林肯的去世,沒有人給她錢化了,她再也買不了好看的衣服,在這至高無上的位子上也坐不了多久了。
當然各有各的想法,而我的觀點僅供參考。
所以說換個角度想,她也有優點不是嗎?
這三大悲劇組成了林肯的一生,當他的兒子聽到他的父親林肯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兒子并沒有傷感,而是快樂,替他父親快樂,因為他說:他的父親在這個空間里永遠都是悲傷的代表人物,如果在天堂里沒準就成為了快樂中的一名有用大將。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的就是林肯這類人吧。
然而我更替林肯悲哀的是:當他逝去時,人們才知道他的好,正如馬克思所說:“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
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就像邁克爾.杰克遜,當他死后,才很多人喜歡他的舞蹈,模仿他的舞蹈,唱他的歌,模仿他,覺得他是音樂上的先鋒;還有凡高,他在世時,別人認為他是瘋子,他的作品送人,都沒有人要,而當他過世時,才明白他的畫的境界,如今一幅畫值上百萬,這類事件數不勝數,這也是人類中普遍的缺點,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可惜為時已晚,有些東西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
一本好書就是良師益友,字里行間感受到他的偉大,認識了他的高尚情操,他的民有,民治,民亨的原則將永遠的成為百姓心中的一面旗幟,高升在天空中,亞伯拉罕.林肯,終年56歲,一生在痛苦中掙扎,一生中在謙虛中度過,但是他卻留給了后人一個偉大的榜樣。
唉,人類有什么值得去驕傲呢?
就像流星劃過空中,云朵一飄而過.
就像閃電轉瞬即逝,波浪迅即退去.
生命匆匆,墓中長眠方為永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一篇關于林肯人物傳記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