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細節》讀后感
前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一本書——《民主的細節》。
這本身是一個作者的雜文集,是從某報紙的專欄集合而成。
從這本書,我們看到美國這個國家的民主制度的一些細節,對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時間關系,目前尚未讀完。
但由于是文集,故不影響現在談談讀后感。
先說美國的民主制度本身。
不能不說,美國的民主制度在長時間的發展后,到今天,已經非常成熟了。
尤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些非資產階級的東西。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捐贈門檻。
就是每位選民對政黨的捐贈是有上限的,這就從法律上避免了大資本家對政治的影響。
當然,本書也提到了一些繞過法律的“捐贈”,即所謂“軟錢”。
但至少,從法律設計來看,美國當局也注意到大資本家的壟斷性干預對政治的破壞作用。
我認為這一點不能單單從“欺騙”的角度來看,他確確實實反映了其對民主的深刻要求。
但是很遺憾,作者的看法,我認為主要還是片面和幼稚的(雖然我對作者保有尊重,但實在想不到什么詞比“幼稚”更加恰當)。
作者對美國民主的認識只停留在其表現,而未看到背后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
認為其精髓在于包括“權力制衡”在內的精巧的制度設計。
并以此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對比。
雖然他沒明說,但我感覺到他想說,只要中國參照其制度,基本可以進入真正的民主社會。
如果真實這樣(希望我是誤解),那確實很遺憾。
我認為,確實,美國比現在的中國民主程度高得多,甚至不在一個量級。
但,中國至少目前完全不具備美國民主制度的條件。
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美國整個國家對外國剝削的基礎上的。
為什么美國的階級矛盾如此緩和?并不是資產階級變性了,而是資產階級為了鞏固其政權,將剝削的主要對象變成外國無產階級。
即將階級矛盾轉變為國家矛盾。
對于這一至關重要的前提,作者沒有談到。
我不知道是故意的沒有談到還是就是沒有看到。
另外,從國內而講,美國發達的國力,老百姓的富足也決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
比如,捐贈的門檻。
從作者引用的數據來看,美國大選的大部分費用來自“散戶”。
試問,如果美國老百姓如同中國那樣貧窮,誰會捐那么多錢出來給一個陌生的競選者?如果在中國這樣貧窮的國家(準確說是老百姓貧窮的國家),高額的民主費用仍然需要大資產階級或者官僚支持。
伊拉克戰爭,作者很多文章都有涉及。
但同樣很遺憾,作者在極力為美國粉飾。
作者批判“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的觀點,但其觀點卻牽強混亂。
記得作者有一句話,大致是說,石油的問題通過經濟侵入即可,美國干嘛要投入那么多錢去為了石油?我看到這覺得非常可笑。
“投入那么多錢”?投入的是誰的錢?投入的是美國納稅人的錢!投入的錢干什么了?投入的錢從軍火商那里買軍火了!對于美國的大資產階級,伊拉克戰爭沒有損失!伊拉克戰爭最大的贏家就是他們。
回到主題,民主,在中國是個問題。
民主的前提條件是什么?說實話我現在仍然很難概括,但我知道并不是什么制度的設計,其前提必然和經濟相關聯。
市面上粉飾美國的文章大有市場,這一方面說明一些右派的幼稚,另一方面也說明左派的力量薄弱。
其重要原因就是國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階段。
理性往往戰勝感性。
羨慕美國的發達,因而感覺美國什么都是好的,認同任何贊揚美國的理論。
現在急切希望中國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鼓勵大家積極思考,反對盲目跟從,反對別有用心的煽動。
不過首要面對的問題是,當人們為了房子、生活精疲力盡時,有幾個人能認認真真的思考呢?多數人是發泄心中不滿而已。
說到底還是經濟上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民主的細節》一書的讀后感劉瑜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