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
世界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
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筑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萬里長城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到甘肅省的嘉峪關。
它縱橫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曲折綿延長達6700公里,約有1.3萬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
人們提到長城時,往往會把它同秦始皇聯系起來,其實在秦以前的戰國時代,有許多諸侯國,像燕、趙、魏、秦、韓等,都在修筑長城,以便相互防御。
后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把各諸侯國修筑的長城連接起來,并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才成為長達萬里的、雄偉壯觀的長城,也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后的一項重大的軍事防御措施。
不過,在秦以后的許多朝代,對長城又不斷地進行修建,直至明代。
可以說萬里長城這項偉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長城今天這樣的規模和面貌。
長城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經跨高山峻嶺,越過沙漠,穿過草原,經絕壁,隨著山勢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險峻崢嶸而立,宛如一條飛舞著的東方巨龍一樣。
在這長達萬里的長城間,每隔一段距離都要建立起無數的箭樓、烽墩和關隘、方城等。
在城墻上還建有許多兩層的堡壘,上層頂部為平臺,周圍有垛口、望洞,便于了望和攻擊,下層有磚砌的小房間,可居住士兵和儲備糧食和兵器等。
在長城內外群山之間的制高點上,設有許多烽火臺。
這是為傳遞軍事情報而設立的,每當遇到敵人來犯時,白天在烽火臺上點起狼煙,夜間點起火種,這樣一座一座地傳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傳到京城來。
長城還有一個特點,即是在大約每隔10余公里處建造一個關城。
關城口大小要依據地勢險要程度和軍事上的重要性來決定。
其中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雁門關、嘉峪關等。
例如,居庸關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處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條長約20公里的深山峽谷中,地勢非常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門戶,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座漢白玉石臺,叫“云臺”。
原來云臺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現已被毀掉了。
在云臺下面有一個六角形的門洞,門洞兩旁石壁上,雕刻著四大天王和許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
那四大天王看上去個個目光炯炯有神,渾身充滿著一種力量。
在門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還有用漢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種文字雕刻的佛經。
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是居庸關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
由于八達嶺一段長城特別險峻、雄偉,距離北京較近,所以解放后對這段長城進行了修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國內外人民經常來這里游覽的勝地。
當你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臺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游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著一個,一段城墻接著一段城墻,一望無際,蒼蒼莽莽。
看到這樣雄偉壯麗的景像,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綿長的長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艱難是無法想象的。
這時,你也許會想:我們空手攀登長城都會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沒有任何建筑機械情況下,是怎么建造這樣雄偉的長城呢?難怪人們贊譽,長城是人類活動的奇跡,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因此,長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項目。
安徽黃山
黃山位于長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
黃山,千峰競秀,萬壑流云,尤以松、石、云、泉聞名于天下,被譽為中華大地上的“黃山奇觀”。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過黃山之后曾做出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評價,其意是說,去游覽過泰山、華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后,就不去看別的山了;如果去過黃山以后,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
一位外國友人游過黃山以后,贊譽黃山風光:“黃山風景居世界風光之冠。”
黃山山區面積廣大,方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這里峰巒疊嶂,峰峰相連;有名的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高聳入云,屹立于黃山中部,為黃山風景區的三大主峰。
這幾座山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峰高險峻,氣冠群山。
在三大主峰周圍環峙著千峰萬壑,有名可指的景點130多處,著名的有兩湖、三瀑、十二泉,潭水二十個,溪水二十四處,大小山峰七十二座。
黃山風景區內群峰挺拔,松石百態,泉潭相連,爭奇斗勝;大自然的神功奇力,造就了黃山獨具魅力的奇景,這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為四大奇觀,被稱為“黃山四絕”。
登黃山南部的玉屏樓,順山路向上攀登,路過慈光閣,再上半山寺,經過“一線天”就能看到玉屏樓;只見文殊洞頂、玉屏樓旁的懸崖邊上,有一棵姿態秀麗、古樸蒼勁的千年古松,它就是中外馳名的黃山迎客松,它像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有力的“胳膊”歡迎四方來客,這是黃山美好的象征。
像黃山這樣的奇松,其他名山中是不多見的,但在黃山這樣奇特的古松也還不少。
黃山有十大名松,如牛鼻山下的蒲團松,團團稠密,尤如和尚參禪的坐墊,可在上面盤腿習靜;始信峰邊的黑虎松,軀干挺拔,枝繁葉茂,傲立山間,儼然是一只黑虎的化身;石筍峰旁的臥龍松,橫臥石壁,角嶄須張,活像一條將要游飛的青龍……還有許多有名的奇松,如象征著團結友好的姊妹松、陪客松、送客松、團結松;象征剛毅勇敢的探海松、霸王松;以珍禽異獸為名的鳳凰松、麒麟松、龍爪松等等。
這些奇松不僅形態奇美,而大多懸附、屹立于奇峰怪石之上。
每當陣風一吹,搖樹動影,“迎聽風聲如笛,遠聞松濤似海,”給黃山風景區帶來一種獨特的聲色之美。
黃山除了奇松就是怪石,有人說黃山是一個奇峰怪石的世界。
由半山寺向東攀登,就可見到天都峰,這是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陡峭壁立,高聳入云,高峰上有一巨石,開頭好像一只大公雞,據說它叫“金雞叫天門”。
如繼續向前攀登,到了蟠龍坡上,回頭再看,天都峰上的“大公雞”已經不見了,它卻變成了五位扶肩攜手的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
原來黃山的怪石是隨不同方位而變化,就是說旅游者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這些巨石,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怪石”被稱為一絕。
黃山的怪石、奇石、巧石,遍布各峰頂、山腰、峽谷。
由于黃山巖石久經風化,巖石形狀各異,或圓曲方直,或斷裂縱橫,其形態多樣,如筆、如筍、如刀、如林等,形似人物、鳥獸,如雕如塑,妙趣橫生。
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樓,站在文殊臺上,四面望去,東面是天都峰和耕云峰,北面是蓮花峰、蓮芯峰,周圍大小峰對峙輝映,山間云霧飄浮,峰巒時隱時現,景色奇美壯觀。
去黃山必到天都峰,常有人說,“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場空”。
登天都峰最為驚險的一段,叫“鯽魚背”,是絕壁上一段豁口,寬度只有一米左右,是一段長達10多米純石向上隆起的峰崗。
像大鯽魚露出水面的脊背,脊背的兩側為萬丈深淵。
登天都峰走過這段石脊,不免會有些膽戰心驚的。
登上天都峰極目遠眺,只見那上山的小路,就像一條繩梯懸掛在懸崖絕壁上;俯瞰群山,千峰競秀,云山相接,江河一線,確為奇景。
蓮花峰矗立于天都峰的北面,為黃山最高峰,海拔1873米,它主峰突起,周圍山峰簇擁,若從遠處看它就像一朵初開的蓮花,仰天怒放。
蓮花峰北面是光明頂,海拔1841米,為黃山三大主峰之一,這里是看日出、觀云海的勝地。
從峰頂望去,只見云霧彌漫,整個山區就像一片茫茫大海,唯有一些高山之頂露出云海之上,宛如大海中的小島,這里就是天海。
如果在早上到峰頂觀日出,景色十分壯觀,只見那天壁上顯現出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一會兒就會金光四射,一輪紅日從群峰中徐徐升起,染紅了茫茫云海,重重秀峰也變為紅色。
云海茫茫,無邊無際,綺麗多姿,變幻無窮,這種景象是黃山特有的云海奇觀。
黃山云海廣大,它“五海”相連,遍布前后山群之中。
白鵝嶺以東為東海,可在東海門觀看;丹霞峰與飛來峰以西為西海,可在北海賓館的排云亭上觀看;天都峰、蓮花峰以南為南海,可在玉屏樓觀看;丹霞峰、獅子峰與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可在清涼臺觀看;光明頂前東南為天海,觀看的最好地方當然是光明頂了。
黃山的松奇、石奇,不算奇,主要是泉、瀑、潭、溪之美點綴其間。
只要進入黃山的懷抱,隨處可見泉、溪涓涓細流,叮咚動聽;有的泉水則是從高山巖壁之間驟然流出,形成一落千丈的瀑布。
著名瀑布有百丈瀑、九龍瀑、人字瀑等。
山泉從紫云峰、天都峰流出,奔騰于百丈懸崖,形成百丈瀑;在香爐峰與羅漢峰之間,飛瀑九折而下,每折必落一潭,瀑折為九,如九條白龍,氣勢雄偉,所以叫九龍瀑;在紫云峰與朱砂峰之間,清泉分左右兩邊沿壁下瀉,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稱為人字瀑。
黃山山美景奇,稱為“四絕”,有人把它概括為:山峰峻峭摩天,云凝碧漢,氣象萬千;青峰蒼郁稠密,千姿百態;煙云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流泉終年噴涌,無色無味,可飲可浴。
也有人說黃山之美,具有名山之優。
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山之怪石,又有桂林山水之美,是我國特點最多的名山,聞名于天下的風景旅游勝地。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這里地勢高峻,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行宮。
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義。
這里還兼備草原、河川、峽谷、溫泉等有利的地理條件,這是清代皇朝聯系北部蒙古等少數民族各部盟主,鞏固北部邊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獵活動最為理想之地。
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地興建熱河行宮,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
熱河行宮占地面積約564萬平方米,各種建筑物110多處,宮墻蜿蜒起伏長達10公里,是我國現存占地面積最大的古代皇家宮苑。
熱河行宮背山面水,山巒起伏,草木蔥郁,宮殿亭閣掩映,湖沼洲島錯落,風光十分旖旎。
行宮建筑規模之大,占地面積之廣,工匠工藝之巧,都是堪稱我國最為著名的、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皇家園林。
由于這里六月無暑,九月生風,清康熙帝在正宮主殿前的午朝門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名號。
避暑山莊整個建筑群,分為宮殿區、苑景區和外八廟三部分。
宮殿區主要包括東南部的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四組宮殿。
正宮是清代皇帝舉行盛典之地,頗有北京故宮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繪,芳香濃郁,殿前庭院有參天古松,更顯得威嚴。
清代皇帝留駐山莊時,接迎少數民族王公、各國使節,以及其他重大典禮等,都在這里進行。
正宮后廷為皇帝的寢宮,其主樓為“煙波致爽樓”,樓殿有七間,寬闊敞亮,室內布置精巧富麗。
每當春夏之交或雨過天晴時,煙波浩渺,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康熙贊許山莊“四周秀麗,十里平湖,致有爽氣”。
松鶴齋在正宮的東側,是皇太后和嬪妃們的寢宮;這里的宮殿主要有門殿、松鶴齋、綏成殿、樂壽堂、暢遠樓等,自成格局,但與正宮相比其規模要小些。
松鶴齋的后面是萬壑松風,在正宮的北側,主要由萬壑松風、鑒始齋、靜佳室、頤和書房等組成,為宮殿區中最早的一級建筑;這里建筑布局靈活,頗有南方園林的特點,周圍古松很多,故有此題名。
萬壑松風為正殿,風景優美,康熙、乾隆有時在這里批閱奏章,召見文武百官,或欣賞湖光山色、風光美景。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由長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形成的高山峽谷,從四川奉節縣白帝城開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止,全長約200多公里,成為中國著名的長江峽谷景觀。
自西向東分為三段峽谷: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因而得名“三峽”。
長江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競秀,云雨變幻多姿,成為中外馳名的峽谷風景區。
長江三峽可以說是大自然對江山創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又有黃山之神奇,廬山之變幻等多方面景觀,并以山河雄奇壯美、峰石林澗幽深而聞名于華夏。
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峽長約8公里,峽谷深而狹窄,最窄處僅有幾十米,是長江航道中最為狹窄、形勢最為險峻的一段。
奉節古稱夔州,這里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劉備托孤的永安宮、公孫述稱帝的白帝城等古跡。
在峽口山崖絕壁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赫然醒目,說明這里的奇觀。
當航船隨江水推波涌浪沖出奉節時,船上的人們好像行立于水上,大有“峰與天關相接,舟從地窟而行”之感。
瞿塘峽中主要景觀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
“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橫延100多米,上下高數十米,為宋代以來名人題刻,行、楷、隸、篆一應俱全,風格各異;其中南宋趙公碩書寫的“宋中興圣德頌”,行草端莊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價值。
“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東,是一塊倒懸的鐘乳石,石上長滿青滕、小樹、雜草,遠遠看去好像一條繩索捆著一個光頭和尚,相傳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楊繼業遺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來懲罰示眾。
孟良梯在峽南岸白鹽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經考證,它是宋以后瞿塘峽鐵索橋的遺址。
從瞿塘峽下行便是巫峽,它西起巫山大寧河口,向東至湖北巴東官渡口,橫跨四川、湖北邊界,綿延40多公里,是三峽中最長、最整齊、最為幽深秀麗的一段峽谷,又稱為“大峽”。
峽谷兩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峽谷幽深,朝云暮雨,變幻多姿,是三峽中最為壯美秀麗的一段,如果說瞿塘峽像一座“險關”的話,那么巫峽就好像一條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畫廊。
巫峽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時而大山當前,“石出疑無路”,時而又峰回路轉,“云開別有山”。
這段峽谷最為有名的景觀,就是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巖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峽江南北兩岸,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石灰巖被溶解蝕侵以后,人們根據山峰的形態,分別給它們取了個形象化的名稱,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圣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飛鳳峰、聚鶴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為挺拔秀麗的,仰望峰頂,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這就是“神女峰”。
關于神女峰,古代文學作品中曾想象出巫山有朝行為云,暮行而雨的女神;這方面傳說神話也很多,相傳有關于“神女導航”的故事。
故事中說:古時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兒瑤姬,騰云來到巫山上空,只見一群惡龍在天空毆斗,騷擾百姓;于是她停下來用寶劍斬殺惡龍,為民除了害。
后來她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并親來這里為行船導航,最后留在三峽,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視江面,總是第一個來迎接朝霞,最后一個目送晚霞歸去。
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
巫峽的景觀中,還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風亭等,每一景觀都有一段民間流傳的故事。
從巫峽往下就是西陵峽,它西起秭歸的香溪口,東到宜昌的南津關,全長75公里,是三峽中最后一段峽谷。
西陵峽可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主要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東段有燈影峽(明月峽)、黃貓峽(宜昌峽)等。
西陵峽從西到東峽谷寬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寬峽,一段窄峽,幾乎各占一半;峽江中礁灘很多,水勢急涌,以灘多水急而著稱。
青灘、泄灘、崆嶺灘連綿相接,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崩落的山巖,有的是山洪沖下來的砂石,險灘之處,水流如沸,驚險萬分,因而就有“西陵灘多節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之說。
行人經過此處大多貪圖有別巫峽幽深秀麗的驚心動魄的壯美,為三峽的壯麗風光增添了不少奇險景觀,但對于船的航行也會造成不少的障礙,更需倍加小心,保證航行安全。
西陵峽中景觀傳說也不少,比如峽中香溪據說是王昭君故鄉之水,說“昭君臨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盡香”。
在三斗坪南岸黃牛巖前有黃陵廟(原名黃牛廟),始建于春秋時代,據說這是為紀念神牛幫助大禹開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廟內雕梁畫柱,黃瓦龍柱,為三峽中罕見而壯麗的景觀。
在西陵峽口的下牢溪入江處北岸的西陵山上,有歷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峽中著名的溶洞之一。
唐代詩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覽過,隨后每人寫詩一首,寫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三洞游序”,后來人們叫做“前三游”。
北宋時蘇軾父子三人也曾到這里暢游,三人也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內石壁上,人們把他們父子之游叫做“后三游”。
“三游洞”屬石灰巖洞,洞內有許多天然的石筍、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擊打,發出鐘聲或鼓聲,因而有“天鐘、地鼓、旁磬”三絕景觀,明代曾有人將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里。
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將在西陵峽中部的三斗坪動工建設,設計大壩高為185米,預計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壩建成后將會出現一個寬為1公里,庫長600公里,總水面面積約6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成為中國中心地帶的人造“地中海”。
屆時以往的礁石、險灘、泡漩、急流,都將消失,而出現的是高峽平湖,煙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壯觀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而得名。
西湖舊稱西子湖、錢塘湖,自宋代以來一直通稱為西湖。
杭州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市,風景區面積可達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長約15公里,由蘇堤與白堤將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湖區。
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個島嶼。
于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島、五湖”來概括西湖的風景。
其實,西湖的名勝古跡很多,約有40多處,光是重點古跡也有30余處。
西湖的景區大致可分為四個景區,即西湖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
西湖區自古以來就有傳統著名景觀為“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曲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斷橋殘雪、雙峰插云,花港觀魚等。
蘇堤,俗稱蘇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風荷,橫貫湖區南北,全長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曉,霧中西湖蘇醒,鳥語花香,意境動人,因而這里被稱“蘇堤春曉”,為西湖之首。
在西湖的東南岸涌金門與清波門之間的湖濱地帶,為南宋時期的御花園,園中有柳浪橋,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綠色的幔帳,春風吹動,如碧浪翻飛,柳蔭深處時時傳來黃鶯的叫聲,故名曰“柳浪聞鶯”。
現在這已擴建成公園,全園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帶還有一片櫻花和海棠,景致別有特色。
位于蘇堤虹橋西北、洪春橋南有一座造酒的曲院,院中種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開,香風四起,“映日荷花別樣紅”,因而取名“曲院風荷”;水靜風來,游人猶如進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
位于白堤西端,三面臨水,背靠孤山,在皓月當空的秋夜里,湖水平靜如鏡,清輝如瀉,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詩云:“萬頃湖平長似境,四時月好最宜秋”。
在小瀛洲島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別致的小石塔,塔高約2米,塔身中空,周圍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內點上蠟燭,燭光從塔洞口內透出,倒映在水中,構成了“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麗。
雷峰塔又叫黃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舊有七級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寶塔金碧與山光輝映,別具風韻,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鎮壓在此塔下面,此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
南屏山下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叢林寺院之一,每當晚禱時,寺鐘響徹四方,“南屏晚鐘”由此得名,余音悅耳,啟人禪心。
斷橋又叫段橋,此橋在里西湖與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連環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當瑞雪初下,橋上拱頂處的積雪先融化了,遠遠看去橋好像斷了一節,又像似橋與堤斷開了,這就是“斷橋殘雪”;相傳白娘子與許仙曾在此橋相會過。
環繞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與北高峰,兩峰遙相對峙,在茫茫云海中,山峰隱約可見,好像山峰插在云海之中,名曰“雙峰插云”。
在西湖蘇堤映波橋與鎖瀾橋之間的綠洲上,為湖區最大的公園,園內有紅魚池、牡丹園、大草坪、花港等景點,園內植物種類繁多,四季都有應時的花卉,成為花、港、魚連為一體的名勝特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