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
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
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擴展資料:
全詩共四節。
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
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鄉愁 (余光中詩歌《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