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
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
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
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
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
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
經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
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
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
她最后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
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
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 分不開的。
他始終認為,處于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于那些統治者、壓迫者。
正是基于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
如象征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后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
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于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
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
至于對女仆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云霧中出現的是我們的房子,在我看來,并不新,但非常熟悉,還是早年記憶中的那樣。
第一層是皮果提的廚房,廚房門通向后院。
后院中央有一桿兒直立,桿上有個鴿屋,但里面并沒有住什么鴿子;院子一角有個狗窩,但里面也沒有什么狗;一群在我看來個頭高得可怕的家禽總是趾高氣揚、氣勢洶洶地走來走去。
有一只公雞總要飛到柱子頂上去打鳴,每當我從廚房窗子朝它看時,它似乎格外注意我,它的樣子兇猛極了,嚇得我發抖。
院門邊有一群鵝,我每次走過那里時,它們就伸長脖子搖搖擺擺地追我,結果正像被野獸困住過的人會夢見獅子一樣,我在夜里也夢見這些鵝。
可我不能老看著他呀——他就是不穿著那白色的撈什子我也認得出他來,我還怕他會為我老看著他而奇怪呢,說不定他會停下講道來問我——那我干什么好呢?打呵欠是很要不得的,可我總得干點什么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大衛科波菲爾的摘抄+點評(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