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的東部有一個被綠色包圍的園林城市,她有著勤勞樸實的市民,有著美妙絕 倫的濕地。
更有傳承千年文化的風箏。
她就是——濰坊!濰坊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
有濰坊港一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羊口港一個國家二類開放口岸。
濰坊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海口等航線,是全國四大航空郵件處理中心之一。
濰坊市地跨北緯35°41′-37°26′,東經108°10′-120°01′。
在山東流傳著“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不及濰坊的蘿卜皮”的說法。
當然,這并非有貶低煙臺蘋果和萊陽梨的意思,只是強調濰坊蘿卜之好而已。
的確,濰坊蘿卜既可生吃又宜熟用,作水果或蔬菜皆可謂佳選,且又有藥用價值。
其藥用價值以消食、健胃效果最為顯著。
又有“吃蘿卜喝茶,氣的大夫蹽街爬”的戲言。
濰坊蘿卜之傳統名謂“濰縣蘿卜”,因源于老濰縣。
老濰縣是現在濰坊市濰城區和奎文區的一部分。
據說,濰縣蘿卜種子拿到外地種植,結果都不成。
究其原因,水土異也。
更有傳言,濰坊蘿卜僅一小塊地而已。
然而,據有關人士考證,濰縣蘿卜有上乘精品。
其產地謂:“北宮后、北宮前,郭家莊子、劉家園。”所謂北宮后、前,即北宮的北、南方向;郭家莊在北宮東,劉家園在北宮西。
也就是說,圍繞北宮一帶的土地出產的蘿卜,是上乘精品。
北宮原址,在現今的濰坊第一職業中專一帶。
濰坊蘿卜栽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品種也形成了大纓、小纓和二纓3個品系。
3個品系的特征基本相似,葉均屬花葉型,每葉有裂葉8-12對,葉色深綠。
肉質根均呈圓柱形,地上部占全長四分之三,為青綠色,地下部占四分之一,為白色,這便是濰縣蘿卜與其他品種的不同。
熟悉濰坊的人都知道東風街是“風箏都”最迷人的街,它橫貫市中心,是濰坊的形象街。
近幾年來,它變得越來越美麗。
它仿佛是琴弦上跳動的音符,在訴說所有濰坊人對濰坊數不盡的愛。
以前東風街馬路很窄,中間沒有護欄,兩邊是叫賣的小攤和商販,路邊栽著小樹苗,路燈低矮,發出昏暗的光。
如今,每年一度的風箏盛會,帶來城市面貌的巨大變遷和風箏文化的發展,東風街也舊貌變新顏。
隨著東風街的幾次拓寬和整修,它變的愈發美麗迷人了。
寬敞的馬路潔凈而一塵不染,路邊的花壇五顏六色的花爭奇斗艷,路兩旁的行道樹----法國梧桐在炎熱的夏天綠蔭如蓋,為行人帶來片片蔭涼。
馬路兩邊新鋪拓寬的人行道,為行人帶來了安全和舒適。
特別是縱貫人行道中央的無障礙盲道,為行路困難的盲人帶來了很大便利。
馬路中央豎起了護欄,使車輛分道而行,避免了車輛擁擠造成的交通堵塞。
白天車水馬龍一片繁忙景象。
夜晚則又是一番美麗。
除去了白日的喧囂,兩旁高樓林立,霓虹閃耀,把整個東風街點綴得五彩繽紛,分外妖嬈。
亞星橋橫跨在白浪河上,是東風街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華燈四射的夜晚,亞星橋上彩燈變幻,輝映著白浪河水面上色彩斑斕的倒影,真是別有一番韻味,此時若能信步橋上,真有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感覺。
每當一年一度的“風箏節”來臨,美麗的東風街更會被裝扮得像待嫁的新娘,吸引來眾多中外游客,以睹它的芳容。
濰坊特色小吃還有陳皇廟火燒、雞鴨和樂、朝天鍋、全羊、昌樂馬宋餅等等。
市域處北溫帶季風區,背陸面海,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其特點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易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秋季天高氣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風頻吹。
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
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分布廣,金屬礦產少,非金屬礦產多。
已發現的礦種有50多種。
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等。
非金屬礦產有澎潤土、沸石、珍珠巖、鹵水、藍寶石、石油、煤、黃鐵礦、重晶石、型砂、紅柱巖、石灰巖、花崗石等。
近海漁場主要是萊州灣。
水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水深5-20米,長年水溫在0-27攝氏度之間。
主要經濟魚類有梭魚、鱸魚、黃姑魚、小黃姑魚、青鱗魚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梭子蟹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有宋代“青州白丸子
這就是我愛的濰坊,你——愛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跪求多篇《愛我濰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