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上過好多堂課,學過好多課文,里面有很多語言很美的詞句,本人愚鈍不能一一詳細寫出,只揀些我認為它是美的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些詞句來吧。
首先哥攪得若論語言的優美,辭藻的華麗,今人是大大不如古人的,尤其是在文學中的明珠詩歌這一方面,現在的中國文學家們真應該大大汗顏,也真應該多向古人多多的學習才好。
現在哥就選出一篇古詩,用作舉例來說明文字里有美麗的風景及古人的高度發達的文學藝術文明。
《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篇古詩,也是一篇我們都學過的課文,很多人學過了就學過了,根本就沒有去發攪它里面美麗的文字風景。
就會機械的把這四句話呆板的背完,哪像哥每背上一遍都會產生一種身處春風吹拂的柳樹眾中的感覺傳遍全身。
唉,可悲這些讀書人,也可嘆現在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寫不出讓人產生如此美好感覺的文章來!
首先這首詠柳的詩里沒有一個柳字。
這正是詩人高明的地方,詠柳卻不語柳。
通篇用鮮明生動的比喻及擬人手法活脫脫地塑造出一株在春天里隨著柔和的暖風輕輕擺動柳枝的柳樹來!再細細地看這首詩的詞字。
詩人把柳樹的樹身比喻成“碧玉”,即形象又高貴;用了“妝成”這一詞都是妙絕,只是一個動詞就把柳樹的整個形象化成了一個嬌滴滴的似乎帶點調皮的姑娘來。
再看第二句里面的“絲絳”,這絲絳在古代就是蠶絲做成的帶子,在這詩里就成了姑娘衣服上的飾物,這一下又對應了第一句的“妝成”,使柳樹的形象更加擬人化,也更顯得高貴。
當我們只讀一二句的時候還不知道這詩寫的是柳樹或者說不能確定它顯明描繪的就是柳樹。
于是第三句就露出它的真身的,“不知細葉誰裁出”,又用了“裁出”這一詞來擬人化,對應上文。
如果說第三句還不夠明顯它說的是柳樹,那么第四句就有化龍點睛之妙了,不但使整篇詩章融會貫通,而且還用了一個絕妙的喻體“春風”來回答了第三句的問話,給詩章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嗚呼,悲哉!古人詩文境誠美,今世何處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