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其散文修養影響了后世,堪為北宋第一大宗師。
一、北宋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唐代韓柳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至北宋詩**新才取得最后勝利。
后代散文家所借鑒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傳統,北宋就有六大家。
他們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表現技巧空前成熟,有大批優秀作品流傳后世。
北宋散文的發展可分為初、中、后三期。
初期主要作家有柳開、穆修、王禹稱、范仲淹等。
他們都是散**新家,或從理論上,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向宋初不重視思想內容、偏重浮詞麗藻的文風進行了斗爭。
柳開強調文章應密切聯系時政,但他的作品未脫艱澀之病,影響不大。
王禹城提出“傳道而明心”的口號,并反對“句之難道”、“義之難曉”的古奧文風。
他的《待漏院記》,“用規于執政者”,告誡宰相必須勤政,反映了作者要求改革的政治愿望,觀點鮮明,文筆生動。
《黃岡竹樓記》把簡陋的竹樓詩意化,表現謫居的樂趣,寓意深遠。
語言淺近清新,質樸流暢。
其成就遠在柳開之上。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生動描寫和對牽客騷人兩種不同“覽物之情”的否定,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文章寫景宏闊,議論精辟,行文簡而有法,音韻和諧,歷來膾炙人口,是詩**新的最初戰績。
北宋中期是宋代散文發展的黃金時代。
活躍在文壇上的有著名的散文家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等。
蘇洵長于議論,他的《六國論》最見風格。
文章借古諷今,層層剖析,宏論滔滔,頗有戰國縱橫家遺風。
曾鞏散文以說理精密、語言簡潔著稱。
他的《墨池記》解釋理論,文章題小議宏,筆調婉轉有致,歷來為人們所重視。
蘇轍的散文,議、記、書、傳各體兼備,一策論最佳。
他的議論文筆力雄健,說理清晰;記敘文文筆靈活,波瀾起伏。
他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對于散文創作提出了楊啟智說,強調閱歷和修養對寫好文章的意義,因此他認為司馬遷“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使得至于他“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
他這種主張把讀書與參加社會實踐聯系起來的觀點,對我們今天學習寫作也有啟發意義。
此外周敦頤、司馬光也有名篇傳世。
周敦頤的《愛蓮說》通過對蓮花的贊美,歌頌潔身自好的君子品格,體物言志,寄托深遠,語言雋秀,意味深長,深為世人喜愛。
北宋后期的散文,著名作家有蘇軾門下的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等,他們雖不專長散文,但他們文章都有法度、有文采。
他們的創作基本上是沿著詩**新的道路發展的。
二、、歐陽修詩開一代文風的宗師,是宋代散文的奠基者。
他以文道并重、事信言文的理論和富有現實內容的創作實踐,抵制浮靡文風,并在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文從字順”文風的基礎上,樹立了平易暢達、從容婉轉的文章風格。
他的散文無論議論抒情、狀物斜井、記事懷人,都能寫得明白曉暢,曲折有致,成為宋文新風格的典范。
歐陽修的散文創作十分豐富,今存《歐陽文忠公集》,共收各體散文五百余篇。
其中文學成就較高的是政論、墓志銘、序跋與雜記。
1、歐陽修散文思想內容
他的議論文都能“切于事實”,敢于面對現實,揭露時弊,提出改革主張,甚或與政敵直接展開論辯,體現出對國計民生的關心與堅定的政治態度。
直接為現實斗爭服務,表現他鮮明的政治態度和斗爭精神。
如他的《與高司諫書》,言辭斥責諫官高如訥為取悅權貴而詆毀范仲淹的可恥行徑,直接配合了當時的政治斗爭,顯露出戰斗鋒芒。
《朋黨論》更是歐陽修論說文的名篇。
慶歷三年,改革派中堅分子杜衍、范仲淹同時執政,一些革新人物入朝,,于是保守派便供給范仲淹引用“朋黨”,仁宗也下詔書“戒百官朋黨”。
歐陽修乃作《朋黨論》以復。
這是篇駁論文章,但作者不作解釋性的答辯,而是居高臨下,以立為破。
一開頭便點名人主必須分辨“小人之朋”與“君子之朋”,接著論述“小人之朋”,“惟君子則有之”的道理,提出“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觀點;然后,以充分的歷史事實做反論證,得出用“小人之朋”則亡,用“君子之朋”則興的結論。
文章不直接指出呂夷簡等小人之朋,也不直接稱道范、杜等人的“君子之朋”,不拘泥于具體的爭論,但用意明確,是非分明,含蓄而又明朗。
文章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論證充分,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政論。
歐陽修的墓志與祭文,占其全部散文的一半以上,其中最有價值的是為友人石曼卿、蘇子美、梅圣俞、江鄰幾、尹師魯等人作的墓志銘。
這些墓志銘為仕途坎坷、赍志以終的奇人善士立撰,同情他們的遭遇,譴責當路權貴,宣傳儒家的仁義大節,是歐陽修散文積極干預現實的體現。
《石曼卿墓表》描寫了一個“狀貌未然,喜酒自豪”、落落可奇、知政知兵的奇士形象。
《瀧岡阡表》是歐陽修為其父母墓道撰寫的碑文,記其父為官清廉,治獄謹慎;母則治家儉約,安于貧窮。
不虛美,不雕飾,如道家常,娓娓動人,體現了歐文平易自然的風格。
歐陽修的雜記三十余篇,或記亭堂,或記園林,或記浮屠,或記花木、取材廣,題旨寬,時期文學散文的主要部分。
這些文章的主要特點是情景交融,極富詩意。
著名的《醉翁亭記》描寫啷邪山朝暮、四時的景色變化及作家與賓客的宴游之樂。
歐要修奉詔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又自傳《新五代史》七十四卷,用以為防止五代的混亂局面重新出現提供借鑒,有“善善惡惡之志”。
這兩部書,以春秋筆法,通過褒貶善惡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新五代史》中不少人物傳記的“序”與“傳論”,都近于史評,甚至可以看作是針對北宋現實而發的政論,有著強烈的時代意義與愛憎感情。
這些文章記敘生動,是很好的記傳體散文。
其中《五代史伶官傳序》最為有名。
《五代史伶官傳序》以史為鑒,申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論述精辟,含意深永,有很強的說服力。
歐陽修的贈序和為友人詩文集所作的序文,大多稱揚其學識德行,嘆惋其不為世用,哀怨感人,繼承了韓愈“不平則鳴”、關注現實的思想。
如《蘇軾文集序》。
歐陽修的散文賦也有很高的藝術性,《秋聲賦》是極為傳誦的名篇。
它是由駢賦、律賦發展為文賦的成功之作。
2、歐陽修散文的藝術成就
(一)構思上喜用對比襯托的方法,謀篇工巧。
(二)語言上平易暢達,富于變化,偶用駢句,善用虛詞。
(三)表現手法上,則能容敘事、描寫、議論、抒情與一爐,有低徊感嘆、委婉曲折的深情。
(四)風格上,委婉曲折,搖曳多姿。
歐文極大地蕩除了宋初浮華駢儷的文風,有糾正了古文家中的艱澀弊病,是“天下翕然而師尊之”,推動了宋代散文的發展,其影響直至明清的宋濂、歸有光、方苞、姚鼐等古文大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宋第一個散文大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