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包括政治和諧、發展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話題。
如今,我們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我們要從當前的環境問題中吸取教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入人與自然和諧的人文關懷,倡導新的生態道德觀,以法治的方式引導公民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以此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樹立生態道德觀,倡導綠色生活模式。
人類是自然之子,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們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
今天,我們不能再以一個征服者的面目對自然發號施令,而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
實現這一角色的轉換不僅需要外在的法律強制,更需要我們的良知和內在的道德力量。
雖然我們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現實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但對如何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尚缺乏有效的對策。
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生態道德觀,提高正確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是與非、善與惡的素養,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嚴格控制人口驟增,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
因此,必須制定與自然承載能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規劃和政策,提高全社會的計劃生育意識,確保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
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
三、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
必須承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支付一定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關鍵是這個代價不能過大。
我們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在人口密度大、資源較為稀缺的環境下進行的,所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經濟體系對整個社會而言具有戰略意義。
循環經濟遵循“無廢論”原則,相對于傳統經濟的“兩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而言,循環經濟表現為“兩低兩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環率,將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融為一體,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從人類發展意義上講,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環境整合的經濟,是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路徑。
四、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樹立新的政績觀。
在制定重大經濟政策、建設重大項目、開發改造城市等重大決策前,必須由有關專家對項目實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減少因重大項目的決策失誤帶來生態環境問題,做到在“源頭”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在最低程度;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成本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引導人們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逐步轉到注重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上來。
同時以新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核各級干部。
新的指標體系不僅要反映經濟增長的總量水平,更應該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反映出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生態和資源的代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優美,人類就能夠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自由,這不僅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同時也是人類內在的精神享受和審美需求。
(作者是福建農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