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抗抗《故鄉在遠方》
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流浪者。
幾十年來,我漂泊不定、浪跡天涯。
我走過田野、穿過城市,我到過許多許多地方。
我從哪里來?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
我不知道。
19歲那年我離開了杭州城。
水光瀲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離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鎮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個過客,我的祖籍在廣東新會。
我長到30歲時,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過廣東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靜的榕樹島。
夕陽西下,我看見大翅長脖的白鸛灰鸛急急盤旋回巢,巨大的榕樹林上空遮天蔽日,鳥聲盈盈。
那就是聞名于世的小鳥天堂。
新會縣世為葵鄉,小河碧綠的水波上,一串串細長的小船滿載清香彌漫的葵葉,沉甸甸貼水而行,悠悠遠去……
但老家于我,卻已無故園的感覺。
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也并不真正認識一個人。
我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鄉方言。
我和我早年離家的父親,猶如被放逐的棄兒,在陌生的鄉音里,茫然尋找辨別著這塊土地殘留給自己的根性。
夢中常常出現的是江南的荷池蓮塘,春天嫩綠的桑樹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兒,秋天金黃璀璨的柚子,冬天過年時掛滿廳堂的醬肉粽子、魚干,還有一鍋噴香噴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輪去洛舍鎮外婆家。
鎮東頭有一座大石橋,夏天時許多光屁股的孩子從橋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連著煙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經在橋下淘米,竹編的淘籮濕淋淋從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撲撲蹦跳著一條小魚兒……
而外婆早已過世了。
外婆走時帶走了故鄉。
其實外婆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聽說外婆的祖上是江蘇丹陽人,不知何年移來德清洛舍;又聽說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來自洛陽,洛陽人之舍,謂之洛舍。
由此看來,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難以考證,我魂牽夢系的江南小鎮,又何為我的故鄉?
所以對于我從小出生長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種隱隱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歡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歡植物園的綠草地和春天時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歡冬天時滿山的翠竹和蒼郁的香樟樹……但它們只是我搖籃上的飾帶和點綴,我欣賞它們贊美它們但它們不屑于我。
我究竟來自何方?
更多的時候,我會凝神默想著那遙遠的冰雪之地,想起籠罩在霧靄中的幽藍色的小興安嶺群山。
踏著沒膝深的雪地進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凍的山泉一路叮咚歡歌,偶有暖泉順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頭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窺見冰層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無風的日子,靜謐的柞樹林中輕輕慢慢地飄著小清雪,落在頭巾上,不化,一會兒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禮物。
若閉上眼睛,能聽見雪花親吻著樹葉的聲音。
那是我21歲的生命中,第一次發現原來落雪有聲,如桑蠶啜葉,嬰童吮乳,聲聲有情。
那時住帳篷,爐筒一夜夜燃著粗壯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車如林場的牽引拖拉機轟響,時時還夾著山腳下傳來的咔咔冰崩聲……
山林里的早晨寧靜而嫵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紅,淡紫色的炊煙纏綿繚繞,門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來過的不知名的小動物一條條絲帶般的腳印兒,細細辨認,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個個問號,清晰又雜亂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處……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給予我無比的親切感,曾使我覺得自己也是否應該從此留在這里。
小小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恰如我們飄泊動蕩的青春年華。
我19歲便離開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時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園在溫暖的南方。
但現在我知道,我已沒有了故鄉。
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
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定、四海為家。
我們像一群新時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
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
然而在城市悶熱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時時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進了我們青春血汗的土地。
那里的一切粗獷而質樸。
二十年的日月就把我這樣一個纖弱的江南女子,磨礪得柔韌而堅實起來。
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
2、故鄉
故鄉的田野上有相互追逐的孩童,隨風自由奔跑,在蒼茫的金色麥海中玩捉迷藏,在空曠無垠的草地上玩老老鷹捉小雞;收割之后,農家伯伯用枯黃的麥禾編織成可愛的稻草人;田野上飛來尋覓稻谷的麻雀,頑皮的孩童追趕著饑餓的小麻雀,嬉戲在故鄉的田野上。
故鄉的田野,金色的麥浪,小昆蟲煽動著翅膀流連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鳥兒唱著豐收的歌謠盤旋在蔚藍色的天空,享受著金色的秋。
收獲的季節,農家伯伯戴著草帽在毒辣的日頭下默默的收割,無情的太陽光已把他們的皮膚由黝黑的黃色照換成古銅色,但造就了他們堅強的脊梁。
雞的鳴叫聲打破故鄉安靜的晨曦,村莊被一層層的霧氣籠罩著,有一種朦朧的美;黑色的煙囪冒著暈圈,炊煙的味道彌漫在故鄉的山川河流,不明白是哪位好婦在黎明破曉前已早起燒火為家君做飯,清晨的晶瑩剔透露珠像一面潔白的鏡子在太陽散發的微光中閃著亮色,映射著勤勞伊人的容顏。
故鄉的風,溫柔地撫動樹枝,桂花散落地錯落有致,桂花香飄蕩村莊的每個角落,縈繞在鱗次枳比的瓦房的上空。
當我懷著憧憬毅然決然地離開我的故鄉,告別生我養我的那一片熱土,來到喧囂霓虹燈閃亮的城市,展望自己閃耀的星空。
但我不明白為什么在每一個寂寥無人的夜,我都會想起那故鄉的生活;想起愛我的親人,當我想他們的時候他們是否也會在昏暗燈光下的窗口掛念著我。
每當夜深人靜一個人的時候,望著天盡頭那邊的故鄉,我會情不由衷地唱起故鄉的歌,想起故鄉的人。
我想念的是故鄉那燈火下的溫情,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溫暖。
不明白是從懵懂開始還是何時,我的奶奶就一向伴隨在我的左右。
童年時的我,在奶奶哼唱的搖籃曲里安慰地入睡;桂花飄香的季節,奶奶會和我一齊搖桂花,為我做甜蜜的桂花糕,那種甜蜜將在我的口中停留一生。
燭光下的奶奶,為我縫補破了的衣衫,透過燭光,歲月不動聲色的力量已經為奶奶換了裝;深凹的眼角,有了褶皺的臉,彎凸的腰,步履蹣跚。
我在燭光中偷偷細數著奶**上的白發,不經意間落下一滴莫名的淚。
燈火下的溫情,燭光里的奶奶;你是我的牽掛,你是我前行路上的光,不管前路是荊棘密布,還是海市蜃樓,我都會帶著你的愛,走過蕭殺蒼涼的秋,走過寒風刺骨的冬,走向花開不敗的春。
故鄉的傍晚,紅彤彤的火燒云映紅了小村莊,晚霞的亮光照亮了河面打魚歸人的路。
也許你也會在茫然失措中想起故鄉的那一片飄浮的云彩,也許你也會在被背叛傷害的痛徹心扉后唱起故鄉溫暖的南泥彎,也許你也會在暮入黃昏后想回到故鄉落葉歸根。
不管我們走得有多遠,有多大的輝煌,而我們就像是故鄉厚重的大手中緊牽著的風箏線,從不會流浪異鄉,亡命天涯。
當我們的肩上背負著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請不要害怕迷茫,請不要放下你肩上的行囊,看著前方指路的燈火,繼續前行。
不管以后要經過多少個轉彎的路口,請不要忘記回家的路。
我想把故鄉的一切裝進我的口袋,讓我無時不刻感愛故鄉的溫暖。
我從不在意別人眼中的所謂的海枯石爛的幸福,我只愿守護故鄉那一磚一瓦的房屋,里面裝載著我的回憶,墻上有我畫的彩虹,掛著我童年時放飛的風箏,書桌上有我折的紙飛機,有我奶奶聽花戲的留聲機,有我的夢,有我的童話,有我的溫暖。
唱起故鄉的歌,說著故鄉的事,做故鄉的夢,擁抱故鄉的晴天,想念故鄉的親人,雙手合十祝福我們的故鄉。
故鄉是我溫熱我胸口的一首歌,故鄉的歌,純凈如水,熱情如火,燦爛如花,響徹云霄,溫暖我的夢。
3、回望家鄉
午夜子時,泡一杯香濃的咖啡,隨著咖啡的氤氳,我的指尖飛快地在鍵盤上飛舞,我想到了我秀麗的家鄉-蘇北里下河地區的一個秀麗的水鄉小城。
寧靜的海池河,古色古香的八字橋,風景秀麗的水上森林公園,風韻猶存的老沙溝無時無刻不讓我淚濕羅衫,魂飛故里。
回想童年,踏著長滿青苔的青石板路,穿過一條條靜幽的小巷,跟著媽媽去備戰橋下去洗刷被單,和同學一齊到秀麗的垛田春游,徒步到烏巾蕩放飛風箏。
在一個城市生活久了,難免在語言上被同化,我是一個生在蘇北長在蘇北,地地道道的蘇北人,雖然在外呆了十年,但語音里仍有濃濃的鄉音。
女兒自幼生活在南京,兩歲時由于我調至外地工作,便托付給我婆婆照看,直至五歲才回到我身邊。
女兒剛來時的一口鄉音此刻已經蕩然無存,此刻講的是一口標準的南普話(南京式普通話),偶爾回鄉聽講快一點的蘇北話還聽不懂,學講家鄉話,更是怪里怪氣,讓我心痛不已。
和女兒一同回鄉,都會帶女兒到處走走。
到我以前生活、學習、工作過的地方看看。
我帶女兒去我小時候上的新華幼兒園(元老府),有名的元老府已重新修繕,我幼時的新華幼兒園那兩扇厚重的大門居然還存在,銅門搭,一點沒有改變,只是修繕后重新刷了層朱紅色的油漆。
我指著那高高的門檻,告訴女兒,媽媽很小的時候就是在那里上幼兒園的,一次放學腳沒抬高,被門檻絆倒,整個前臂與地面摩擦,嫩生生的胳膊擦了一層皮,血肉模糊,至今還有印記。
帶著女兒穿過長滿青苔青石板路的儒學街,走過一路青磚瓦黛的上元巷,來到當初老家最繁華的牌樓路,那里有我們家鄉最高學府,縣中。
我告訴女兒,媽媽當年小學畢業僅以兩分之差與這個校園無緣。
但媽媽小升初,初升高都是在那里考的,這是媽媽當年無限向往的校園,也是媽媽當年奮斗的目標。
可惜由于城市規劃縣中已遷移,只留下了一些以前的痕跡。
我圍著老縣中拆遷后留下的古樹走了一圈,仰望根粗葉茂的枝干,不知大樹是否還記得當年縣中的林蔭大道上曾有位膚色白皙,身淡薄影的女孩,行色匆匆地走在趕考的路上。
十多年前的傍晚,秀麗的海池河邊經常有位長發披肩,素衣素裙的女子坐在河邊或看書或對著水面凝望,看著河面泛起的一層層漣漪,看著黃昏落日漸漸西去,看著野鴨在河里戲水,那個女孩便是以前的我。
經歷了一場感情的波瀾后,每一天清晨或傍晚都會圍著海池河邊走一圈,只有當我看到碧波蕩漾的河面,看著潺潺的河水拍打著岸邊的河堤,我的情緒才能得到片刻寧靜,沒有一切雜念,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落日黃昏陪伴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直至我離開老家,遠走他鄉。
雖然家鄉的美景令我流連忘返,但生活在家鄉的那些年,有太多讓我糾結的記憶。
當年生活在那里,我無時無刻不期望自己盡早離開那里,盼望離開所有的紛雜與繁瑣,曾游走于幾個城市之間,在那鞭炮齊鳴,萬家團圓的日子我寧可在遠離家鄉的地方吃著方便面忍受著孤獨和寒冷,我也不愿意回鄉,我恨那里,我害怕我觸景生情。
但時間是療傷最好的藥劑,事隔多年,那些糾結的回憶已經淡忘,我的思鄉情結越來越濃,小城的恬靜,小城的愜意,讓疲于奔波的我很想駐足停下來休息,每次休假回家總覺得時間太短,坐在回鄉的車上,總覺得路太長,回到父母身邊,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年過古稀的父母,每次聽到我回家的日子,每日都在倒計時地算日子。
當我踏上家鄉的土地,打電話給他們時,父親便會直奔樓下等我,腿腳不利索的母親會扶著門框,不停地張望。
女兒遠遠地看到外公,必定會給外公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家人說說笑笑地進了門,大姐和嫂子已準備好了一桌豐盛的晚餐為我接風。
但每次假期到了,我要回南京跟父母告別時,母親總會淚水漣漣,我強忍著淚水笑著安慰母親。
常回家看看,這是父親每次送我走時講的最多的話。
春天時,想的最多的是家鄉的垂楊柳;夏天時,想的最多的是北水關橋上手拿蒲扇納涼的人群;秋天時,想的最多的是牌樓路上落下的梧桐葉;冬天時,想的最多的是掛在屋檐下的凍凍釘。
我秀麗的家鄉,我衷心的祝愿你,糧食豐產,經濟騰飛,愿我的家鄉越來越秀麗!
4、故鄉遐想
在北方,望見葉落絮飛的景象,便想起故鄉,我的故鄉在四川南方一個依山傍水的城市,那里有山的綠意和水的清凌,時常讓我魂牽夢繞,寤寐思服,那是一個小城,無論是大江或是小河,一到了那里便舒緩下來,那水的樣貌,伴著年輪緩慢地流進我的心里,長成夢的模樣,若影若現,周圍的小山和丘陵間常常在薄霧中延宕,這樣的景致讓我對故鄉有些許的期望,期望她更加的溫潤,清亮,仿若是山里的摩登,或若是城市里的鄉村,近年來,由于長期在外地工作,隔上一段時間,回到故鄉,那里的變化,越來越讓我感到親切,而在以前的時候,這樣的感覺是沒有的,假期結束后,當我離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愁緒和思量,但是,在北方呆久了,每當看到季節的變化,風里冷冽的氣息,黃葉飄落滿地的時候,心中故鄉的蔓藤,像花兒一般在漸漸綻放,令我生出諸多的惆悵,來對映生命的眷念,思念就像長了翅膀,便在瞬間,回到故鄉;
在南方,我的故鄉,有眾多的山巒掩映著綠色的衣裳,山下的河,像溫柔的女兒,守護著那岸邊的萬家燈火,像神女峰的堅持,延續遠古的夢想,河的蜿蜒,水的潺潺,在兩河間的狹長地帶,孕育了一方水土的兒女,生長出許多青綠,在藍天白云與廣闊的田野間彌漫;那里有農田的稻香,有瓜果的芬芳,有菜籽的金黃,有蠶絲的曼妙,還有那城市里的現代化大道與老城之間交映的歷史和文化,當夜的黑來臨的時候,河上、岸上的燈火,繁衍南方不盡的嫵媚和安逸;
故鄉的酒,散落在陋巷的酒館里,酒館里有簡單的條凳,紅黑相間的方桌,還有那酒缸里透出的味道,純純的,散發著谷物的綿柔,流連的芳香,酒館里的人,或是鄉里的農人,或是小街上的商販,在川南俚語中,古往今來、奇聞異事、花鳥蟲魚、世界萬象,如江水汩汩不息,仿若世界的這天,在酒與話中,變得這樣的具象;偶爾的插科打諢、夾雜著對老板娘的戲謔,下午的時光在一個日頭下,慢慢的地走向黃昏,斜進的陽光,照耀著塵埃,時光仿佛凝固,一切變得如此的靜謐和安詳,那樣的日子,是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此前的情景,飄若回聲,過了,便是一曬;
時光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在故鄉的平凡世界里,有的是人性完美的和百姓的善良,那里有太多的溫存,用語言或笑聲,來回應一點點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厚重;
向南便是赤水河,那里有瀘州、宜賓這樣的酒城,或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故鄉的微醺,便多了幾分媚態,夾著川劇的高亢和撕裂,動人心徹,我常常穿梭在故鄉小城的各類小巷,思考著這簡陋設施的酒肆,里面藏著多少動人的故事和流淌著的關于酒的傳奇;盡管在現代大都市概念中,那樣的里巷漸次凋零,而我或許在某個清冷而微風習習的日子,去尋找故鄉的味道,這味道中的酒意,在心里早就釀造好了,等待著某個時刻,散發開來,回應那些清晨和傍晚,在那里有我兒時的記憶,和對故鄉無盡的纏綿;
故鄉的書法,穿梭在現代與古代之間,尤以蓬溪的書法為最,我以前看到了書法之鄉蓬溪的文化風起,一個亭臺、一個樓閣、一個小橋、一個回廊,都是那樣的墨香連綿,筆走龍蛇,意蘊若蘭,那是黑色的藝術,在黑白之間的一次縱情奔放、或是一次人性燃燒的烈焰,交織的意象,在技術和藝術之間,留下太多飛白,讓想象的空間得到了釋放,那是動與靜、黑與白、空間與時間等流向的表達,那里有你的影子、我的聲音、他的未來,有音樂的靈動、有詩歌的悲喜、有山水的跳躍,那是一個人對世界的一次巡禮;
山水的空靈,孕育了人性的清高,那些在書法路上的行者,持續著千年如一的姿態,守望者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每當看到各地的書法作品,心里閃耀的還是那故鄉墨池里,溢出的墨香,那是不忘的記憶,那是故鄉這片土地,對我成長的洗禮;
春天的時候,無論是陽光明媚或是風清水綠,壩上的風景在田埂間舒展,油菜的黃,連片似的,向著陽光奔跑,那是期望的微笑,那是金燦燦的綠,長在農人的煙袋里,流在水牛的呼喝中,還有那些鄉間相望的雞犬之聲,透過薄霧的清晨,傳遞著收獲的吆喝,從青磚黑瓦的農舍里,溢出的炊煙,夾著這南方的晨曦,四處蔓延開來,一份寧靜和安詳,讓人長久的思量;
故鄉的河,無論如何都是我無法回避的記憶,70年代在城西修了一條人工河,取名叫渠河,那是從渠江順流而下,到了我的家鄉便決堤圍壩,沿著船山的腳下,水草相間的綠,是我對它長久的記憶,那是我童年的樂園,那是我對河流第一次的感知,那是對游泳概念的見證,我的童年、少年時代,在渠河的川流不息中,沉淀了太多的故事,這天,它變得很美,但是,我發現它老了,像個安靜的中年婦人,靜靜地流淌,我想它必須會懷念它過往的青春和繁華時節,這天,它被現代燈光的修飾,變得時尚而秀麗,卻失去了往昔的喧囂,它的靜是一種失去或是得到,讓年輪給它一個答案吧;
人到中年總是想起過去的事,對家鄉的熱烈是近年開始的,每次看到故鄉的變化,心里的感覺總是隨著它的變化而起伏,欣然中那份淺淺的遺憾,總是在不經意間流動,過去的東西未必全好,但是,未必全不好,望見蜿蜒的濱江路上車水馬龍、燈火輝煌,望見涪江沿岸,垂柳掩映、游人如織,望見連接中心島與岸邊的船,在來來回回之間奔忙,我覺得故鄉在現代節奏中,疲于應付,難道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游人如織是故鄉現代化的結果?我想故鄉的美必須在人的心里,在每個燦爛的笑容中,甚至在家人相聚時濃濃的蜜意中,人的幸福應在故鄉的夢里有一平平淡淡的模樣,是每個人需要的溫暖。
5、曲巷深處有我的家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
玉鉤雙語燕,寶秋甃楊花卷。
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題記
每一天傍晚的時候,我總會匆匆收起滿身疲憊,和著夕陽的余暉,奔回自己溫暖的家。
冬日的城市,有一種冰冷而陌生的感覺。
擠雜的人群,匆匆地行進在旋著北風的街道,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我。
我走在這一單色調的背景中,仿佛一向走在一部三十年代的無聲的電影里,隨著道路的切割轉換,我慢慢融進這重重疊疊的都市夜景。
我疲憊但堅定的走著,像是有個聲音在慢慢地牽引著我,我不由自主地朝著那個熟悉的方向走去。
老房子就在幽靜的巷子深處,那里有我溫暖的家。
我的家是一幢舊式的兩層老洋房,坐落在一個很老的巷子深處。
這座德式的老房子有前后兩個庭院,房子前廳應對的那條街道,此刻已被改成了的購物步行街。
后院廳門,打開后則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胡同街巷。
每次回家,我從不愿經過前門大街,寧愿繞路也總是愿意拐到這條老巷子里。
走在老巷長長的胡同,高高的灰磚砌成的墻壁上附滿了爬山虎的藤,季節讓這些密密麻麻的枝藤,葉落頹敗,空留下細細的根抓,深深扎進斑駁的墻體,落成一片片由藤蔓構成的格子。
巷子里的路是那種青石板鋪就的,從巷口一向延綿到我的家后院門口。
石板鋪就的小徑縫隙上,在日久多年雨季的肆擾下,沉積了不少青苔,放眼望去仿佛是一條鋪滿綠意的路。
石徑的兩邊,緊貼著院墻載滿了的槐樹,槐樹那粗碩的樹干上,常常會落滿淺褐色的山雀,山雀在枝葉間撲楞楞地飛進飛出。
這一切,讓整個老巷子充滿了另一種不同的生機,隱藏在高樓林立、繁雜喧囂的都市里,顯得那么優雅和質樸,很有那種“蒼茫古木連窮巷”的意境。
每逢春天到來,巷子里槐樹那巨大的樹冠會開滿星星點點的白花。
一陣風吹過,地上落著一片碎白的花瓣。
小的時候,每當我走在巷子里,看到落花常常撿起來。
晚上睡覺時,把衣服疊在枕旁,整夜都是槐花那清新的香。
石徑盡頭就是我家老房子的院門,院門前是由青石壘成的石階,寬矮臺階在門前泛著幾絲微涼,銘記著好幾代人走過的步履。
臺階一側有一棵枝葉茂盛的棠梨樹,這顆有幾十年樹齡的棠梨樹孤傲長著。
探出老屋院墻的枝葉,掩映的窗子框起一汪橘黃色的馨郁,與街巷里的路燈相互映照,在重重疊疊的都市夜景里,如一幅閑情淡抹的油畫。
我很喜歡這棵老樹,喜歡夏天的時候躲在樹蔭下,躺在一張老藤椅上,手拿一本泛黃的線裝書,聽知了的鳴唱。
月圓的時候,喜歡沏一杯清茶,看那月亮從樹隙中透過,清冷的光影斑駁、疏離,仿佛是滿腹的思緒傾撒在地上。
遙望明月中天,月光下漸濃的思情與太多的感觸,總和這老樹一樣牽伴著我,而我,卻在這盤根錯節的老樹的枝葉里漸漸沉沒。
喜歡這棵老樹,更喜歡這棵老樹的青春綻放。
生活就是這樣漫步于此,在心靈之中重溫自己成長所經歷過的所有記憶,盡管有些往事已被歲月蠶噬的支離破碎,但人生的走過的路程仍歷歷在目。
我守候著這種平凡而滿足的情緒,這些昔日的往事,仿佛又讓我回到了過去。
歲月本就是一張白描畫,只看到以前的許多情節和往事被盛載在疾駛的時間列車上,離我漸行漸遠,唯有那臺階和這棵老樹伴隨著我,和我一路成長,潛育著我的性情、人格與尊嚴,啟蒙我的追求和努力。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痛苦的杯具,只有在細節上才有喜劇的意味”,幸福和痛苦的回憶是能夠自己選取的。
一向以為,人生如歌的豁然,能夠宣告我很堅強。
卻不曾發現,那一份溫暖只但是就在身旁。
夕陽落盡,當街燈一盞盞地亮了,家的溫暖和窗子里透露出的燈光,會引領我一步一步走向回家的路。
我走在這一背景中,把所有感悟擱在我的雙肩。
在金輝浮涌的燈海里,尋找一盞屬于自己的夢想。
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事發生,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都有著一個幸福的家。
擴展資料
描寫故鄉的散文借助作者對幾個故鄉情感的體悟,表達了自己對于“故鄉”的一種理解,一種更深意義上的探求。
作者筆下的“故鄉”不只是指單純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園。
一個安放感情的地方。
與其他類型散文相比,故鄉系列散文,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