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家本文的體裁,特點
進入世紀之交與新世紀之后,散文也出現了多樣化、多極化的趨勢,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劉亮程、王充閭、王劍冰、周濤等人的散文,從歷史入手,開始了時代與文化的反思。為民族、為思想濃墨重彩。
青春派散文家接過老一輩人的散文創作風骨,劉衛東的歷史散文、韓晗的游記散文別有特色。
有關散文的知識????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散文主要分敘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
散文的相關知識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的得失。
“傷痕文學”最初是帶有貶斥含義的稱謂。這些作品的感傷的、悲劇性的情感基調以及揭露性的取材趨向,被一些批評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學”“寫陰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6)因此,圍繞《傷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發生了熱烈的爭論。文藝與意識形態、文藝的社會功用等命題得到的重新辯論與爭鳴。1979年1月陳恭敏在《戲劇藝術》上發表《工具論還是反映論——關于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同年4月《上海文學》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駁“文藝是階級斗爭工具”說》,兩文都有力駁斥了文藝純粹為功用政治附庸的說法,對“傷痕文學”暴露性描寫給予了肯定。
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于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 的區別主要在于:哲學思考的介入。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于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于建國后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鉛羨家創作的一個重點。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群眾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后的**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對**中種種事件表現的深刻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傷痕小說",但它仍局限于將人僅僅放在政治層面思考。這種情況隨著"亮運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變化,很多作家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如"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槐鍵拍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上。
這些作品或張揚被**思潮壓制多年的"人道主義",甚至歌頌某種"永恒的、超階級的人性",如表現"同情"的《離離原上草》、表現"母子親情"的《女俘》、表現"友情"的《駝鈴》和表現"愛情"的《如意》等;或探討"愛情婚姻"方面的社會問題,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春天的童話》、《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或謳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價值,如"知青小說"中對往日做寫實性卻富于詩意的回憶與描述、"右派小說"中立足政治歷史之上對自己的心理歷程的解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思想散文是反思散文嗎,周國平家本文的體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