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奉上一則游記散文,請參考:
碧水丹山—印象武夷
比賽終于結束了,盡管帶著遺憾,但也算是解脫了,也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去傳說中的武夷仙境一飽眼福。
在雨中結束半天的奔波,于下午兩點左右趕到武夷山市,下榻于武夷山下的環宇大酒店。
稍事休息后導游便帶我們上車去游覽有著“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美稱的武夷山。
坐在車上,隔窗遠眺,群山在煙雨中聳立,山間云霧繚繞,如仙山瓊閣,極為壯觀。
第一站《九曲勝景》:
閩中山水的奇以武夷山為第一。
武夷山美在九曲溪,九曲勝景是武夷山的靈魂。
九曲溪發源于三保山,如一條玉龍蜿蜒盤旋、環山繞谷穿行于武夷山風景區,全溪折為九曲,故名九曲溪。
當你乘古樸的竹筏蕩入彎彎碧水之中,抬頭可望山景,俯首能見魚翔,側耳可聽溪聲,垂手即觸清流。
丹山碧水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完美無暇,不得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溪水清澈澄碧,神奇的山巒倒影在水中蕩漾,纖毫畢現。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一眨眼,全程一個半小時的九曲溪漂流就要結束了,但仍有些意憂未盡感覺。
第二站《天游峰》: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為408.8米,號稱武夷第一勝景,每當雨后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時,登峰巔,望云海,猶如大海的波濤,變幻莫測。
宛如置身于蓬萊仙境,遨游于天宮瓊閣,故名天游。
登上天游的一覽亭,武夷山水盡收眼底。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故第一也”。
進入景區,迎面屹立著的便是武夷山最大的石塊,也是亞州最大的一塊巨石,如刀削斧砍般陡峭險峻。
接下來進入眼簾的便是有名的景點曬布巖,曬布巖位于天游峰的西邊,在六曲溪北,由于常年流水沖刷的原因,巖面上留下了很多道筆直的流水痕跡,導游說,每逢大雨之時,雨水便會順著水痕沖流而下,水聲不絕于耳,雖不是瀑布,但其場景卻勝似瀑布。
經過一番苦爬,來到了茶洞北面的“仙浴潭”,即仙人洗浴的地方,抬頭仰望,數股清泉高高落下,注入潭中。
導游笑著告之,在此潭中洗手,可以沾上仙氣,可以盡保平安,招財進寶,我們便爭先恐后的前去,想讓這潭中之水的仙氣給自已帶來好運。
拖著越發沉重的如灌了鉛般的雙腿,扶著石階兩邊的石欄,費力前行,導游在前面讓我們不要原地停留,一鼓作氣堅持登上頂峰。
我自顧低頭前行,幾乎是雙手撐地翻過了最后幾級石階,終于攀上頂峰。
站在傲游霄漢匾下,依欄而望,心中依然興奮之極,九曲溪如一玉帶環繞群峰,山中云霧飄緲,給雨中武夷的碧水丹山又添幾分秀麗。
第三站《一線天》: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個幽邃的峽谷里,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名“靈巖”。
巖端傾斜而出,覆蓋著三個毗鄰的巖洞:左為靈巖洞,中為風洞,右為伏羲洞。
從伏羲洞而入巖內,到了深處,抬頭仰望,但見巖頂裂開一罅,就像是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一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線天。
印象武夷
一線天的由來,民間傳說頗多。
有的說這是桃花女用繡花針劃開的;有的說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
但據科學分析認為,武夷山的紅色巖層,是由砂巖、礫巖和頁巖交間成層的,巖性比較松脆。
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巖層受到不均勻的應壓力的影響,就產生輕微的斷裂,形成所謂的“節理”。
這種垂直的節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長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蝕下,就逐漸地擴大,延長。
而巖層底部質地松軟的頁巖,也就逐漸侵蝕而去,成為扁淺的巖洞。
于是,三洞并列,一線見天的自然奇觀就出現了。
第四站《虎嘯巖》:
虎嘯巖蟠踞在一線天北面,相傳曾有仙人騎虎在這山上吼嘯,故得名“虎嘯巖”。
其實“虎嘯”之聲,來自巖上一個石洞,山風穿過洞口,如同如虎嘯,聲傳空谷,震撼群山。
虎嘯巖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幾與大王峰相仿。
其登巔的路徑,宛轉曲折,仿佛登天的云梯。
從巖底盤折而上,到了半壁,有一上覆危崖,下臨絕壑的巖洞,名“駐真洞”。
此洞深廣可容數十人。
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游此,見其洞前臨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靈洞”四字于石壁,赫然醒目。
從虎溪洞再往上,便是天成禪院的故址。
這里,上面巖壁斜覆,下面山溪回流,地勢既高敞,又幽深,只見四面墻壁,頂端是傾斜的巖壁,無任何蓋瓦,但山中的雨水卻無法進入院內。
導游說如果夜晚身居屋內,抬頭可見星月,側耳可聞水聲,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
再住前走,有很多水滴從崖頂嘀嗒落下,禪院內幽靜清深,水滴落在磐石上,聲若梵音,借用法師講經時高若懸河,感動上天,天花墜落的佛教故事,將此景稱為“法雨懸河”。
站在虎嘯巖上,看山間白霧籠罩,山巒若隱若現,云帶在峰巒間輕盈漫舞,恍若置身于仙境。
游罷巖上景點,我們從西面取道下山。
常言道:“上山難,下山易”。
這虎嘯巖卻是“上山難,下山更難”,可謂騎“虎”難下。
一段坎坷不平的山坡小路把我們牽引到一塊寬闊高懸的巨巖邊沿。
巖壁外傾內斜,危崖陡立,深切谷底。
此處本已無路,山里人只好鑿壁開道,用鋼筋水泥板鑲嵌在巖壁上,修成天梯。
沿巖壁盤旋而下,行走間,可見巖壁上殘留著的鑿痕印記。
踏著上負千尺懸崖,下臨萬丈深淵的梯階,腳下“嘎嘎”作響,搖搖欲折,人們常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來形容前途的艱險,而那時我們卻是實實在在走在深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