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實驗小學濃郁的讀書氛圍中,像海綿一樣從書中吸取著不盡的營養。
她的閱讀量比較大,從兒童文學到科普讀物,從生活常識到天文地理,讀書面廣,這給她的寫作帶來益處。
從二年級開始寫東西就不愁沒得寫,到三年紀下學期更是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寫作方面出現文章詳略失調,片面追求優美詞句的毛病。
我找來老舍先生的文集,想著大師的啟迪一定勝過媽媽的強制。
一開始孩子并沒有真正地接受它,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我和她交流感想時她也說不出具體的感受,我就把自己的感悟說給她聽,說老舍的樸實、真實的生活寫照等等。
直至假期預習到老舍先生的作品《貓》和《母雞》時,她又抓起了這本書,這次讀得津津有味,主動找我來交流。
“媽媽,你最喜歡哪篇,我喜歡《養花》《落花生》和《小動物們》……”娘倆討論得熱火朝天。
通過因勢利導,孩子也體會到了大師的作品魅力,同樣也是我拜讀先生作品的感想。
老舍先生的作品一樣源于生活點滴。
他筆下的養花,沒有什么奇花異草。
只是從養花中體味勞動的滋味,體會著生活的樂趣,體現著老舍先生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也向我們讀者傳達著一種蓬勃的向上的朝氣。
對于他生活的城市,那里的一年四季,那里的風,他觀察的那樣細致,對比的那樣貼切,這才是生活的有心人。
孩子讀過《五月的青島》和我交流說,老舍寫的花、風、街道還有各種各樣的綠,我們東營都有,嬉水公園有,清風湖有,而且還有東營的特點,我也能把東營寫的美美的,以前我認為自己的東營不美,看來我真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呀。
我無語了,我頓悟了:大師的文學功底是孩子思想的啟迪,讓她明白生活史最好的題材,用雙眼發現美,用心感受生活。
追問
呃。
你偏題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