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寂寞》
一株被扎過了的梅花在盆里死了,
她的一生原是這樣的寂寞啊!
二、《一生》
未開的——含苞了;將開的——開放了;
已開的——凋殘了; 花兒靜悄悄地過了她的一生。
三、《日》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贊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愛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愿做人間的飛蛾。
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四、《黑夜行舟》
天暮了,在這渺渺的河中, 我們的小舟究竟歸向何處?
遠遠的紅燈啊, 請挨近一些兒罷!
五、《月》
每次對著長空的一輪皓月,我會想:在這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嗎?圓月猶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
我們的面影都該留在鏡里吧,這鏡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
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在海上,山間,園內,街中,有時在靜夜里一個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臺上,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為什么還有姮娥奔月的傳說呢?難道那個服了不死之藥的美女便可以使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鏡中看見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擴展資料: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
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后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的語言風格特征明顯,總體來說他的語言是熱烈、明快、樸素的,然而就情感對語言的影響,又可分為前后兩期來看待。
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語言風格著稱,感染性極強,故而巴金前期以《家》為代表的小說受到青年人的熱烈追捧。
巴金前期作品語言的氣勢和節奏激越奔肆,一瀉千里,無法以遷回婉轉,含蓄凝煉對其加以規范;熱烈酣暢,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圓。
這種顯示著“語句和生命是進合為一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