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母親節的七律詩
關于母親節的七言律詩:
1、七律·母親節(新韻) 文 / 梅韻竹曲
馨香萱草艷留春,葉茂枝繁怯意心。
別樣年華多感嘆,非凡母愛倍知恩。
因思往事憐幽夢,且看今朝敬至親。
喜有佳節歡慶日,童心不盡感懷恩!
2、七律·母親節(新韻) 文 / 碧紗竹影
晴空五月百花香,蜂舞枝頭采蜜忙。
乳燕學飛穿碧柳,牛犢食草浴斜陽。
溫馨常憶膝前樂,失意尤思夢里長。
無限深情游子意,孝心一片敬高堂。
3、七律·母親節思兒(新韻) 文 / 山秦大帝
駕風乘浪祭汶川,破壁殘垣去舊顏。
綠草茵茵鋪錦繡,新樓座座聳中天。
如荼生計眏紅火,似水流年起紫煙。
校舍聞聲詩朗朗,思兒盈淚落青衫。
4、七律·題詩母親節(新韻) 文 / 馨香女人
又值此日淚潸然,千里未能膝下歡。
知發平添雙鬢雪,怕身復染五更寒。
肩挑日月持家苦,愛化春暉教子賢。
最愿東風吹故里,幽幽萱草碧連天!
臨風老樹飛綿處,劍外昏眸望遠川。
母親節基督教詩歌-求母親節贊美母親的詩句中國古代詩歌中贊美母親
贊美母愛的古詩詞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柜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云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圣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愿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里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于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征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12、白居易《燕詩示劉叟》選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13、宋凌云《憶父》 吳樹燕云斷尺書,迢迢兩地恨何如? 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 14、輿恭《思母》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15、倪瑞璿《憶母》 河廣難航莫我過,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時滴思親淚, 只恐思兒淚更多! 。
關于母愛的七律詩,或120字以內的詩歌
七言律詩 母愛
滿樹金星杏又黃,徘徊庭院苦阿娘。
可人珠玉成千顆,饞嘴兒孫各四方。
往歲存箱全腐爛,今年無計可收藏。
皺紋漾笑緣何故,褪肉將仁寄遠嘗。
七律 母愛
(寫在母親的節日)
凡塵母愛最純真,血脈穿連骨肉親。
有子今生無己夢,牽腸明日掛星辰。
金針玉線縫溫暖,白米清湯煮苦辛。
一路追隨求喜悅,深恩散落不留春。
太陽之女——暄兒
(七言律詩_新聲韻)
(一)
天真盡在小童暄,最似精靈舞笑酣。
快樂全無煩惱慮,活潑恰是稟心傳。
非凡舉動神情里,特立思維話語間。
苦累辛勤皆母愛,從來興致與相歡。
(二)
暄兒哪曉己娘疲,見到歸家就繞膝。
逗鬧時時親吻笑,撒嬌久久抱背嬉。
晨昏苦辣酸甜事,歲月涼寒冷暖衣。
自古阿娘心切切,平生愛護伴朝夕。
七律·母親節(新韻) 文 / 梅韻竹曲
馨香萱草艷留春,葉茂枝繁怯意心。
別樣年華多感嘆,非凡母愛倍知恩。
因思往事憐幽夢,且看今朝敬至親。
喜有佳節歡慶日,童心不盡感懷恩!
七律·母親節(新韻) 文 / 碧紗竹影
晴空五月百花香,蜂舞枝頭采蜜忙。
乳燕學飛穿碧柳,牛犢食草浴斜陽。
溫馨常憶膝前樂,失意尤思夢里長。
無限深情游子意,孝心一片敬高堂。
七律·母親節思兒(新韻) 文 / 山秦大帝
駕風乘浪祭汶川,破壁殘垣去舊顏。
綠草茵茵鋪錦繡,新樓座座聳中天。
如荼生計眏紅火,似水流年起紫煙。
校舍聞聲詩朗朗,思兒盈淚落青衫。
七律·題詩母親節(新韻) 文 / 馨香女人tree
又值此日淚潸然,千里未能膝下歡。
知發平添雙鬢雪,怕身復染五更寒。
肩挑日月持家苦,愛化春暉教子賢。
最愿東風吹故里,幽幽萱草碧連天!
七律·母親節思母親(新韻) 文 / 千里雪飄
——母親節不能回家看望母親有寄
向暮靈思漫不眠,蒼蒼慈母在涼山。
巴云一笑春八秩,若水任拍寒幾番
雅女戎裝詩韻味,小城巷語史軍官。
臨風老樹飛綿處,劍外昏眸望遠川。
注:
1、靈:此處指心靈之意,也嵌母親名字。
2、若水:雅礱江。
2、雅女:指原西康省省府雅安市著名三雅文化----雅女、雅魚、和雅雨。雅安地區流傳女媧補天時因所用的劍掉進江中,導致西蜀漏天,雅安成為雨城;江中的雅魚也世世代代擁有了寶劍形魚骨標志。而雅安這個地方由于有雨水的滋潤,女孩子的皮膚大多膚色潤澤,但雅女更重要的標志是像傳說中的女媧一樣勤勞、勇敢、善良、樸實。
3、史軍官:俺母姓,母親原是一名軍人(名也全嵌了)。
誰能即興做一首母親節的7言律詩
你總說我還不懂事
維護我像一張白紙
你眼中我永遠是
長不大的孩子
雖然我有好多心事
卻已不愿說與你知
我曾任性地排斥
你愛我的方式
想逃離你到遠方去
做我最想做的自己
當我陷落在人群里
我最想念的人是你
當離開了你想說給你聽
喔媽媽我愛你
當歲月過去我欠你一句
現在說會不會太遲
你會不會笑我還是多像孩子
ha。啊
我已經越來越想你
我就是另外一個你
帶母親的歌詞七個字有哪些
歌曲:如果這都不算愛 歌手:張學友 專輯:《熱》
歌詞:
是否愛就是忍耐不問該不該
都怪我沒能耐轉身走開
難道犧牲才精彩傷痛才實在
要為你流下淚來才證明是愛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么好悲哀
謝謝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該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么好悲哀
你只要被期待
不要真正去愛 oh no
還要怎么的表白才不算獨白
都怪我沒能耐轉身走開
難道犧牲才精彩傷痛才實在
要為你流下淚來才證明是愛
你的感情太易割愛
把未來轉眼就刪改
我的心卻為你空白了一塊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么好悲哀
謝謝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該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么好悲哀
母親節的古詩
游子吟開放分類: 文學、古詩唐樂府·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解】:1、游子:出門遠游的人。2、意恐:擔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5、吟:說6、歸:回來【譯文】: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
早年生活貧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
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
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游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
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
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后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于孟郊”說。
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
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
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
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
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
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
“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