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生的路的詩句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人生的道路有哪些詩歌
人生頌
不要在哀傷的詩句里告訴我:
“人生不過是一場幻夢!”
靈魂睡著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
它的歸宿決不是荒墳;
“你本是塵土,必歸于塵土”,①
這是指軀殼,不是指靈魂。
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
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
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智藝無窮,時光飛逝;②
這顆心,縱然勇敢堅強,
也只如鼙鼓,悶聲敲動著,
一下又一下,向墳地送喪。
世界是一片遼闊的戰場,
人生是到處扎寨安營;
莫學那聽人驅策的啞畜,
做一個威武善戰的英雄!
別指望將來,不管它多可愛!
把已逝的過去永久掩埋!
行動吧--趁著活生生的現在!
心中有赤心,頭上有真宰!
偉人的生平啟示我們:
我們能夠生活得高尚,
而當告別人世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間的沙上;③
也許我們有一個兄弟
航行在莊嚴的人生大海,
遇險沉了船,絕望的時刻,
會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
那么,讓我們起來干吧,
對任何命運要敢于擔戴;
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
要善于勞動,善于等待。[
人生道路上勵志的句子
人生道路上勵志的句子:
1、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樣的事業。
2、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3、真正的強者,不是流淚的人,而是含淚奔跑的人。
4、只做第一個我,不做第二個誰。
5、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6、窮則思變,差則思勤!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7、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8、帶著感恩的心啟程,學會愛,愛父母,愛自己,愛朋友,愛他人。
9、用愛生活,你會使自己幸福!用愛工作,你會使很多人幸福!
10、流過淚的眼睛更明亮,滴過血的心靈更堅強!
行路難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艱難的詩句
行路難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艱難的詩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
出處: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行路難》。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擴展資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哪里。
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