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言志的詩句,要寫梅花的
梅 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早 梅 張 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旁傍溪橋。
不知進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卜算子·詠梅 陸 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 “ 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
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 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
“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詞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
驛外斷橋、暮色、黃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
這種愁苦仿佛無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 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于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梅花是不是托物言志古詩
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凝重。
南朝宋人陸凱在《贈范曄》詩中,以梅花作為傳 達友情的信物,別具一格:“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唐人的詠梅詩,除寫閨怨、傳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現了雖以模擬物象為主,但卻含有美的意蘊的佳作。詠梅之作至宋以后,借梅傳友情抒閨怨之意漸歇,而寫其意象之美,贊其標格之貞的吟詠日盛。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后者的代表是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
他稱贊梅是“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嚴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真正進入元人景元啟所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至于辛棄疾“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臨江仙·探梅》),陳亮“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詩句,更是遺貌取神的感概之吟。以后的詠梅,都只是宋人流風余韻的發揚。
宋 蘇軾《梅花二首》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宋 蘇軾 《梅花》 春人西湖到處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臨煙浦,脈脈當壚賣酒家。
梅花是不是托物言志古詩
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凝重。南朝宋人陸凱在《贈范曄》詩中,以梅花作為傳 達友情的信物,別具一格:“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人的詠梅詩,除寫閨怨、傳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現了雖以模擬物象為主,但卻含有美的意蘊的佳作。詠梅之作至宋以后,借梅傳友情抒閨怨之意漸歇,而寫其意象之美,贊其標格之貞的吟詠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后者的代表是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生愛梅、詠梅、以梅自喻。他稱贊梅是“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嚴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真正進入元人景元啟所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至于辛棄疾“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臨江仙·探梅》),陳亮“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詩句,更是遺貌取神的感概之吟。以后的詠梅,都只是宋人流風余韻的發揚。
宋 蘇軾《梅花二首》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宋 蘇軾 《梅花》
春人西湖到處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臨煙浦,脈脈當壚賣酒家。
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
做一朵曇花,只有香如故 曇花,一現。
至今不能忘卻初見曇花的驚異——月光如練,涼風如水,它就那樣輕盈地展開自己的雙臂,如精靈般超凡脫俗,不含一絲一毫的雜念,讓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暫。
為這美付出的代價,便是生命的短暫,沒有流淚,沒有猶豫地,凋謝,只留給人無限的慨嘆與留念。 生命,理應如此;美,理應如此。
再嬌艷的花,也會一天天老去,與其如此,倒不如像曇花一樣,生命雖短暫,但卻永留芳華 于人世,不曾讓任何的殘枝敗葉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曇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現的生命極致的絕美——讓人驚心動魄、為之傾倒的短暫的美。
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讓人動心的美麗,莫過如曇花一現般的瞬間,極短卻定格在人們心中——深夜的一杯熱茶,撫過淚頰的一雙輕柔,面對困難的一次無畏,獨上高樓的一次超脫,絕境中的一句安慰,還有那情到深處的一淚感動……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說它們太短暫,不要說它們不能長久,它們只是服從了自己內在的力量,在最恰當的時候,從內心掙出,展現給塵世一抹清觀,一點孤傲,一懷感傷。
一次情懷的感動,可以讓它們的生命因此延長幾千年——世間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記憶,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的美,何嘗不逾越千年呢? 肉體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駐足于花園,因為沒有不敗的花;不要沉溺于現實的享樂,因為沒有用不完的財富,不要夢想長生不死,因為沒有精神的支撐,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
倒不如做一朵曇花,在最美麗的時候,飄然而逝,只留一縷芳魂無斷絕。 做一朵曇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氣息,留下你孤傲的美麗——短暫的生命,美的極致。
有比喻和反問的寫作方法。
托物言志的詩句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
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鑒賞: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
“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
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
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
“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
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
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
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古】 類別:【靜物】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絕】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注釋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詞語解釋】 迥:遠。
傍:靠。 發:開放。
經冬:過冬。 銷:這里指冰雪融化。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于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
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
托物言志的古詩有哪些
"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
首二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
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石灰吟(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呤。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首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人吟唱梅花的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
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青松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青松》為陳毅詩作,是《冬夜雜詠》中的首篇。
《冬夜雜詠》(共12題19首)這一組詩最初發表于《詩刊》1962年第一期上。贊頌了人的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和那個特定時代的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堅強的精神。
"。
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
梅花,迎著寒風而綻放的花朵。
它沒有月季的艷麗,沒有牡丹的大紅大紫,沒有蘭花的淡雅,沒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擁有不畏寒冷,獨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剛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更是表達了梅花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個個害羞的姑娘,所剩無幾的綠葉襯托著梅花。也許是為了讓花朵開得更好,綠葉都把自己應該擁有的養分通通獻給了梅花。
雖然梅花被稱為中國的國花,但是它并不張揚。它只是在寒風中默默地開放,在寒風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風采。
所經歷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見一枝梅花帶著花盆被人丟棄。
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數都撒掉了,枝干無奈地低頭搭拉著。枝上沒有多少綠葉,稀稀拉拉地掛在枝頭。
我不禁這樣想:這就是傳說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嗎?就這樣也可以稱為不怕寒風徹骨?一點都看不出有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過了幾天再經過這兒的時候,我驚奇地發現枝干上竟然長出了許多花苞!我不由得湊過去看,真的長出了許多白中泛紅的花苞!但是顯得弱不禁風,我眼前閃過幾日前看見的梅花,對比起現在,這可能嗎?也許再過幾日花苞就會因為受不了寒冷而干枯吧。
又過了幾天,我特地去看梅花。當看見了那一片粉紅色的花朵,我驚呆了。
一株被人們認為毫無用處的梅花樹竟然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開放,真讓人不敢相信。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路過的人先是驚奇地睜大了眼睛,接著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堅強不屈的精神和頑強意志。 看那一朵朵白中泛紅的花朵悄然掛在枝頭,聞那縷縷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了。
誰會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風中經過多大的努力,才能帶傷開放?看那枯瘦的枝條,誰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麗的梅花呢? 當春天到來,百花齊放的季節,當各種花朵搬出溫室時,梅花在角落里卻悄悄地凋謝了,它不與百花爭芳斗艷,但它為人類獻上了新鮮可口的梅子,為人類貢獻出自己僅剩的全部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來”,吹拂梅花的是凜冽的寒風;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殘陽;滋潤梅花的是殘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頂的梅花卻是那樣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
它依舊可以和其他在溫室中的花朵比美,而且一點也不比它們差,不是嗎? 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戰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開發者,他們像青松,像秋菊,卻更像這梅花。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難道他們不具備梅花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嗎?沒有他們,哪會有我們今天的發展? 想著想著,一股對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關于托物言志的詩句有那些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頭是經過千萬次錘打才從深山里開采出來 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間 簡單的意思: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用烈火焚燒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詩今譯] 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顏色那樣青白分明,現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
“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頭的顏色作比,也就是現在的“清白”的意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律】 類別:【靜物】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絕】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村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注釋 【詩文解釋】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發,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詞語解釋】 迥:遠。
傍:靠。 發:開放。
經冬:過冬。 銷:這里指冰雪融化。
【詩文賞析】 全詩即在于寫一個「早」字。寒冬剛過,百花未開,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際,為世界帶來生機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無數文人墨客踏雪尋訪,尋覓這凌寒獨放的早梅。
在遠離道路的溪水橋邊,詩人終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韻味十足,與詩人的精神心有靈犀。
自古詩人以梅花入詩者不乏佳篇,有人詠梅的風姿,有人頌梅的神韻;這首詠梅詩,則側重寫一個“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潔白如玉,又照應了“寒”字。
寫出了早梅凌寒獨開的豐姿。第二句寫這一樹梅花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一個“迥”字,一個“傍”字,寫出了“一樹寒梅”獨開的環境。這一句承上啟下,是全詩發展必要的過渡,“溪橋”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說一樹寒梅早發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應首句,是詩人把寒梅疑做是經冬而未消的白雪。一個“不知”加上一個“疑是”,寫出詩人遠望似雪非雪的迷離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樹近水先發的寒梅,詩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點出了。 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
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
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錄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齊已】 體裁:【五律】 類別:【靜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獨自律,先發映春臺。 注釋 【詩文解釋】 萬木經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干將被摧折。
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
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只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艷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詞語解釋】 望春臺: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義。 【詩文賞析】 齊已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
幾年后,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后,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韻,創作了一種高。
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的詩句有哪些
一、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的詩句 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的詩句很多,這里列舉幾例。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意思是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用烈火焚燒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 梅花 宋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作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托物言志,借物抒懷,借此詩之寒梅傲然綻放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卓爾不群,遺世獨立的忠貞節操。
二、托物言志的基本知識 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于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摹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征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梅花托物言志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