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怎樣賞析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繪了一幅色彩協調、動靜搭配的彩色圖畫,背影是碧水連天,絢麗的晚霞映照在碧綠的江水中,江渚之上,幾只灰白色的野鴨時翔時集,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棲息還是顧影傷懷別有期待?詩人在落霞孤鶩齊飛的動景中,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
靜默是一種特殊的永恒。王勃卻發現落霞不落寂,孤鶩不孤獨,“落霞與孤鶩齊飛”作為一種發現、一種定格,將靜中之動、寂中之歡著筆于大自然的意妙、博遠、浩渺,通過彩霞飛縷、孤鶩爭翅,表達經緯交錯相攜、明暗暖冷相加、色彩明麗流動變幻的萬千氣象。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野開闊,相映增輝。“秋水長天”“霞鶩齊飛,”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上句著重于目隨景而動,下句著重于心因景而靜。
作為盛贊滕王閣的佳句,被稱千古絕唱。與唐代崔顥吟詠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宋代范仲淹慨嘆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強大藝術魅力究竟來自何處?。
“秋水共長天一色”,則描繪了碧水與遠天相融合,水天因色彩接近而界限模糊的景象。先把視線引領至水天相接之處,再從天水相接返回,塔樓上下渾然一體,揭示了大自然的原色與永恒。
這已是人的視線所能涵蓋到最遠的地方了,天地悠悠的無限空間的意象已盡在胸間。天上布滿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飛過。
秋天的水與廣闊的天空相接,呈現出同一種顏色。組成了一幅天地渾然一體的波瀾壯闊的畫面。
從“落霞”中,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人生感慨。詩人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濃,思接千里,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緒追逐著落霞孤鶩,淡入了秋水長天之中。
如果沒有怡然明凈的心靈,又如何寫出這天然和諧的景色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音樂韻律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地起伏,來源于天地運動變幻的自然之靈,而在每一個高潮上又散逸出許多細碎的浪花和風情,使人品賞不絕。該句因為對偶的文字此開彼和、此收彼放,聲音抑揚頓挫,顯得節奏鮮明、和諧悅耳。
不僅詞語相對而出,平仄起伏講究,其抑揚之美,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技藝嫻熟于起轉迎合之間。正因為文字舞蹈與音樂變化的巧妙銜合,造就讓讀者心游遐想之外的審美神工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
王勃在描寫登樓遠眺之景時,選擇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頃刻”,從這一頃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描繪了一幅優美之景。抒發的真摯感情使讀者如同看到了詩人自身的形象。
在“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的氛圍中,詩人意氣風發,搦管磨墨,扶欄遠眺,但見晚霞滿天,贛江澄澈,孤鶩高飛,好一幅層次分明滿目皆美的晚秋夕照圖!境由心造,絢爛之景蘊含的了“只是近黃昏”的慨嘆?,還是“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綜觀全賦,詩人傾抒的是“懷才不遇”的無奈,但并不消沉。晚霞長空亙古長存,而孤鶩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詩人“窮且益堅,人生何其曠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僅描繪了一幅美而真的深秋夕照圖,更是詩人寬廣的胸襟、曠達的人生觀及心靈悸動的真情流露,是詩人自身形象的“映射”,使讀者與年輕詩人的心旅共舞。不知是滕王閣成就了王勃,還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閣,總之,得之于生命血墨而成的《滕王閣序》,寫出了氣象萬千、如夢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寫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達和雄渾豪邁,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少年壯志和青春之歌!。
關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賞析
這是《滕王閣序》中傳誦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為閃光的一句。相傳都督閻某拂袖而去后,聞此句矍然而起,說:“此真天才,當傳不朽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紅霞在天上飄動,野鴨在紅霞中翱翔,造成藍天上一紅一白的色彩對照;無生命的晚霞與有生命的飛鳥并舉,構成的畫面更為明麗鮮活,超出前人甚遠。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凈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這種景象用對偶句的形式來表現,描繪出一個曠遠的背景,在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點綴以紅霞、野鴨,構成色彩明麗的畫面,意境優美動人。
欣賞此句,還要和下面的句子聯系起來理解, “漁舟唱晚,響窮澎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傷感。有人說對失意人生的悲嘆是這篇文章的本質,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此時此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值得賞觀。值得欣賞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于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中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值得欣賞的是“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于萬里”,無奈到絕望!只有體會笑臉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背后的滄桑,輝煌背后的傷痕。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落霞與孤鶩齊飛賞析
我剛學過這首詩,我看了網上對這句詩的理解,非常長。我只能跟你說一下我的理解。“落霞”我的語文老師說就是“晚霞”的意思。可我覺得“落霞”只能約等于“晚霞”。它有“落”的意思。《瑩雪叢說下》的作者和吳曾,也許沒有理解王勃想要表達的意思。從“秋水共長天一色”可以看出,落霞不是飛蛾,如果是,前后句就對不上號,不成句。怎么可能成為絕唱。這句詩的妙處正在它的意境:秋天遼闊的江水與廣闊的天際渾然一色(這里是分不清天與水的意思),晚霞似是落下來與孤單的野鴨一起飛翔(這里的單成雙,有意境)。
高低,遠近,動靜結合。
落霞與孤鶩齊飛
“落霞”,視角由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野開闊;“秋水長天”寫靜景,“霞鶩齊飛,”寫動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上句著重于目隨景而動,下句著重于心因景而靜。整個畫面和諧,美不勝收。色彩的協調、動靜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圖”如在眼前。
此句工穩的對仗堪稱一絕。不僅上下句對仗嚴整,而且句內亦含對仗。“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都是偏正結構。除了句法的對偶,音韻上平仄相對,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鏗鏘,抑揚頓挫,富于樂感,極具詩意。
古人最講究煉字煉詞,我們鑒賞時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比較領會其字詞使用的精工。例如將此句中“落霞”換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顯,“落”具有飛動之感寫出霞的氣勢。再看,有人說“孤鶩”為什么不是“群鶩”呢?“群鶩”意境有什么不同?我們讀《滕王閣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應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個高潮,登臨形勝,躬逢盛餞,自然心境愉悅,激情滿懷。然王勃畢竟“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時,自然馳騁想象,“望長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關山難越”“無路請纓”,難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緒急轉直下,“興盡悲來”,直至“窮且益堅”,慰勉自己。所以,著一“孤”字是切合作者這種心境的。這就是古人煉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脫胎于“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馬射賦》),但庾信之句言落花與馬射隊伍中繪著芝草的車蓋齊飛,聯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優美動人。王勃寫紅霞在天上飄動,野鴨在紅霞中翱翔,造成藍天上一紅一白對照,無生命的晚霞與有生命的飛鳥對舉,相映成趣,畫面鮮活,超出庾信甚遠。
年輕氣盛的詩人王勃登樓作賦,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濃,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極八方,思接千里,忘卻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緒追逐著落霞孤鶩,淡入了秋水長天之中,千百年來騷人墨客對此句推崇備至,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落霞孤鶩 秋水長天對應詩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2、譯文:打開雕花精美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驚訝。遍地是里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
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正值雨過天晴,虹消云散,陽光朗煦,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
傍晚漁舟中傳出的歌聲,響徹彭蠡湖濱,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鳴聲到衡陽之浦為止。 3、寫作背景: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于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
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臺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于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4、作者簡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
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興廢總關情 看落霞孤鶩這一對聯賞析
上聯: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下聯: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何如 興廢總關情,有種昔盛今衰之感,抒發此感后過渡到景物,依稀可聯想到當年王勃位于這滕王閣時,墨筆揮就這千古絕唱,抒發其仕途不順無人賞識的悵惘。
真是古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注:化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 下聯有景物到人,借景抒情,抒發人事變遷之感,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比當年風景何如這是對古今一瞬,世事滄桑的詰問,有吊古傷今之意。
賞析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字數在150字 -
這是一幅彩色的圖畫,背影是碧水連天,天水一樣是純凈的深藍,絢麗的晚霞映紅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綠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江渚之上,一只或幾只灰白色的野鴨時翔時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棲息,還是顧影傷懷,別有期待。
“落霞”,視角由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野開闊;“秋水長天”寫靜景,“霞鶩齊飛,”寫動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上句著重于目隨景而動,下句著重于心因景而靜。整個畫面和諧,美不勝收。色彩的協調、動靜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圖”如在眼前。
此句工穩的對仗堪稱一絕。不僅上下句對仗嚴整,而且句內亦含對仗。“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都是偏正結構。除了句法的對偶,音韻上平仄相對,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鏗鏘,抑揚頓挫,富于樂感,極具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