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簡單生活的詩句有哪些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李清照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3.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4.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龍門 杜甫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
6.客舊館 杜甫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
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7.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強飯食猶寒,隱幾蕭條帶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馀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8.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9.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水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10.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2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3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5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6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7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7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8春中田園作 王維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9新晴望野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10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熱愛生活的詩句有哪些
熱愛生活的詩句:
1、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杜秋娘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
6、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7、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蘇軾)
8、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毗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9、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
10、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
1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
12、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
1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
14、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
15、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
詩歌中的敘事有什么作用
無外乎賦比興三種手法. 詩經(詩三百)中,開創了賦、比、興的創作手法,為今后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范例. 一、《詩經》中的賦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詩集傳》說: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 二、《詩經》中的比興 《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三,賦比興表現手法的作用 賦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并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么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丑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么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過對《詩經》的研究,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么聯系.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系,興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種氣氛,幫我們完成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作用. 人們常常把比、興兩種表現手法截然分開,在研究中我們認為,比興兩種表現手法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詩中是有一定聯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現象來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來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由葉子的鮮嫩而至的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這里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興在詩歌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詩歌也就失去了美學價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為中國古代對于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賦比興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于《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后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今人普遍認為“風、雅、頌”是關于《詩經》內容的分類;“賦、比、興”則是指它的表現方法. “賦、比、興”之說提出后,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在具體的認識和解說上,一直存在著各種分歧意見,眾說不一. 漢代對賦、比、興的解釋 漢代解釋“賦、比、興”最具有代表性,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是鄭眾和鄭玄兩家.鄭眾說“比者,比方于物……興者,托事于物.”(《毛詩正義》引)他把“比興”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聯系起來,認為“比”是修辭學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興”是“起也”,即托諸“草木鳥獸以見意”的一種手法.論述雖較簡單,但總的說,是抓住了“比興”這一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的.鄭玄的解釋則不同,他認為:“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毛詩正義》引)這里,除了講“賦”的特點是表現手法上的鋪陳其事,比較符合實際外,其他的解釋則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聯系起來,這就把一定的表現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體的特征,不免牽強附會.《毛傳》、《鄭箋》中對于《詩經》的解釋,常常在徑情直遂的詩歌中,離開藝術形象去尋求有關君臣父子的“微言大義”,例如把愛情詩《關雎》說成表現“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等,和這種對于“賦、比、興”的穿鑿曲解,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后來孔穎達就不同意鄭玄把“比。
關于學習生活的古詩 要經典有意義 容易寫成作文的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希望 對你 有用。
詩歌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詩歌,對于曾經的人們是那么的熟悉,它曾經是那么的輝煌,它更是我們的精神寄托,它讓我們的靈魂保持著那份純凈!它是我國文學藝術的核心,它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對人們的心靈撫摸與慰藉。我國第一本詩歌集《詩經》記錄的便是當時社會狀態的平穩發展與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唐朝興盛詩歌,大街小巷傳遍,從而創造了盛世的繁華。然而在這個浮躁的快節奏社會狀態下,它漸漸的被我們淡忘,物欲橫流的生活慢慢將它吞噬。這個時代,詩歌已經沒有了文化地位,被擠到了文學殿堂的邊緣。
《思念之間》連環畫詩歌集由著名詩人北極君與著名連環畫大師鄧鉞精誠合作而成,它將打破常規的詩歌集形式,把中國傳統的詩歌文學與連環畫藝術巧妙結合,衍生出一種新的詩歌集形式,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觀。它的出版發行將重新點燃當今詩歌燃燒的火苗,為詩歌的復興注入了新的鮮活血小板,為浮躁社會狀態下的我們,奉上一汪清新寧靜的精神甘泉。讓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的你,在它的引領之下重新感受著中華傳統文學藝術帶來的嫻靜生活,在它的引導下,感受著忙碌的生活中忽略點點滴滴的美好與樂趣。
北極君出生在山東,秉承了優秀的文化傳統。他的詩歌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猶如一陣時尚的旋風,席卷而來。才華橫溢,樂于助人的他作為一名當代詩人,立志要用自己的詩歌感化他人,幫助他人。以最自然的方式表達真情,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他的詩歌影響,被他的詩歌感動。細細品味那些詩歌,每一句都是通俗的,每一句也都是深奧的,他用最平時的語言闡述了最深刻真摯的情感,就像是在嚴冬里一把暖人心窩的火,溫暖了每一個讀者的心。
鄧鉞,甘肅隴西旅游局干部,現年46歲,出生于1964年10月15日,黨員,1980年上初高中時當宣傳員,畫連環畫辦板報,1985年工作后斷續研究連環畫及漫畫,作為業余愛好,直到2003年為該局李氏文化宣傳了第一本連環畫書,定名為《風云隴西堂》,后又配一本《李家龍宮銅鐘的傳說》,業余為《隴西臘肉》、《解讀隴西》、《隴西歌謠選》等書配插圖。漫畫參加地區大賽獲一等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生活詩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