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一個人很虛偽,心術不正的詩句
1. 《鷓鴣天》南宋 辛棄疾: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2.《贈從兄閬之》唐 李商隱:城中猘犬憎蘭佩,莫損幽芳久不歸。
依在光陰的門帷休憩,只一陣風經過,就刮走了不離不棄。 若愛也有錯,錯的肯定是我,你就像火,似水柔情怎抵烈焰熊熊, 忘記了閃躲,弄得失魂落魄。迷戀癡情相依,以為有一天一定會相遇。 一聲嘆息敲醒了夢境,思緒掛在柳梢,看著萌動的鵝黃綻綠。
3.《擇友》唐 孟郊: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表面上好,實際上有矛盾,也就是形容面和心不合。
4.《雜劇·張孔目智勘魔合羅》元 孟漢卿: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些人前面做一手背后做一手,表面上看來挺好的,其實一直在背后不知怎么害你,說你的壞話,人莫人樣。
5.《史記·貨殖列傳》西漢 司馬遷: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 普天之下蕓蕓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勞累奔波樂此不彼。
描寫人心術不正的詞語
狡猾、狡詐、虛偽、偽善、奸詐
一、狡猾 [ jiǎo huá ]
釋義:詭計多端,不可信任。
示例:近代 魯迅 《吶喊·狂人日記》:“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二、狡詐 [ jiǎo zhà ]
釋義:狡猾奸詐:陰險~。為人~。
示例:近代 巴金 《秋》四七:“他不知道狡詐,他更不懂權變。”
三、虛偽 [ xū wěi ]
釋義:不真實;不實在;做假:這個人太~。他對人實在,沒有一點兒~。
示例:近代 魯迅 《彷徨·傷逝》:“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
四、偽善 [ wěi shàn ]
釋義:偽裝的善良;虛假的慈善:~者。~的面孔。
示例:近代 郭小川 《憶延安》詩:“二十多年的歷史,使人一目了然,分清了真理謬誤,揭露了機會主義者的偽善。”
五、奸詐 [ jiān zhà ]
釋義:虛偽詭詐。
示例:近代 馮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 宮少尼 ﹞前幾年在外面跟從 王柬芝 的經驗,使他更明白表兄是個奸詐的人。”
形容一個心術不正的人,他的能力越大,對社會危害越大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出自白居易 <放言>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此詩大抵說人品有真有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第一句說周公。周公輔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武王病,周公為冊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冊于金匱,無人知之。
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成王疑之。周公辭了相位,避居東國,心懷恐懼。
一日,天降大風疾雷,擊開金匱,成王見了冊文,方知周公之忠,迎歸相位,誅管叔、蔡叔。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開,誰人與他分辨?后世不就會把好人當做惡人? 第二句說王莽。
王莽乃西漢平帝之舅,為人奸詐。相國威權,陰有篡漢之意。
恐人心不服,乃折節謙恭,尊禮賢士,假行公道,虛張功業。天下郡縣稱莽功德者,共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莽知人心歸己,乃眈平帝,遷太后,自立為君。改國號曰新,一十八年。
直至南陽劉文叔起兵復漢,被誅。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個完名全節賢宰相,垂之史冊?不把惡人當做好人么?。
描寫人心術不正的詞語
狡猾、狡詐、虛偽、偽善、奸詐一、狡猾 [ jiǎo huá ] 釋義:詭計多端,不可信任。
示例:近代 魯迅 《吶喊·狂人日記》:“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二、狡詐 [ jiǎo zhà ] 釋義:狡猾奸詐:陰險~。
為人~。示例:近代 巴金 《秋》四七:“他不知道狡詐,他更不懂權變。”
三、虛偽 [ xū wěi ] 釋義:不真實;不實在;做假:這個人太~。他對人實在,沒有一點兒~。
示例:近代 魯迅 《彷徨·傷逝》:“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四、偽善 [ wěi shàn ] 釋義:偽裝的善良;虛假的慈善:~者。
~的面孔。示例:近代 郭小川 《憶延安》詩:“二十多年的歷史,使人一目了然,分清了真理謬誤,揭露了機會主義者的偽善。”
五、奸詐 [ jiān zhà ] 釋義:虛偽詭詐。示例:近代 馮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 宮少尼 ﹞前幾年在外面跟從 王柬芝 的經驗,使他更明白表兄是個奸詐的人。”
批評人目光短淺,用哪個詩人的哪句詩句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遭遙游》
戰國·莊周《莊子·遭遙游》.朝菌:一種菌類植物,傳說見太陽就死.晦朔:指早晚.蟪(huì惠)蛄:一種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這兩句大意是:早晨生出的菌類不到夜里就死去,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黑夜和黎明;蟪蛄只能活兩季,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一年的春與秋.戰國·莊子以朝菌、蟪蛄作比喻,說明壽命短暫則見聞有限.現在可用來嘲諷某些人目光短淺、弧陋寡聞.
眼孔淺時無大量,心田偏處有奸謀.——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目光短淺名言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這兩句大意是:目光短淺時便沒有大的肚量,內心不正時就會有奸詐.這兩句都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前句告訴人們,目光短淺的人必然氣度窄狹,斤斤計較于眼前的得失;后句告訴人們,心術不正就會搞陰謀去暗算別人.可用以知人論世.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天則》
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兩粒小小的豆子塞住了耳朵,就連雷聲也聽不見了.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面的或根本的問題.
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 《鹖冠子》 《鹖冠子·天則》
《鹖冠子·天則》.太山:即泰山.這幾句大意是:用一片樹葉擋住眼睛,就看不見高峻的泰山;以兩顆豆粒塞入耳中,就聽不到驚天動地的雷鳴.這幾句用以比喻人被眼前細小事物所蒙蔽,看不到大處、遠處和事物的全貌.現可用以諷刺有些人主觀、偏頗、自信、固執,不看現實,硬是采取不承認主義,自欺欺人;也可比喻某些人因立場、觀點、思想方法不對頭,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分不清主流和支流.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為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為愚者,亦將以愚為賢矣.——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擢才》 關于目光短淺的名言
晉·葛洪《抱樸子·擢才》.這幾句大意是:把寶玉當作石頭的人,也會把石頭當作寶玉;把賢人當作愚人的人,也會把愚人當作賢人.~以前兩句比喻后兩句,說明一些人知識淺薄,目光短淺,賢愚不分,能把賢人當作愚人,也能把愚人當作賢人.以賢為愚會埋沒人才,以愚為賢又會重用蠢才,這對國家對事業都是極其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