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詩句及賞析
卜算子·詠梅① 陸游(南宋) 陸游《卜算子·詠梅》扇面書法驛外斷橋邊,② 寂寞開無主。
③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④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⑤ 零落成泥碾作塵,⑥ 只有香如故。 [1] 作品鑒賞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
“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仿佛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
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于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
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
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
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
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
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
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
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茍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
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
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
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已經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
“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
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于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杰作。
[1] 《山園小梅 》 林逋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1] 其一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首聯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
關于梅花的詩句及賞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注釋】 ⑴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⑵ 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
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⑶ 淡墨痕:指淡墨勾畫出來的梅花的樣子。
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
⑷ 清氣:清香。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⑸ 乾坤:天地,人間。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賞析】 這首詩是題寫在良佐所畫《梅花圖》上的七言絕句,是王冕畫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寫照。 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
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
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
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
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故如故. 譯文: 驛亭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作主。
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刮風下雨。 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春,一意聽憑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注釋: (1)驛(yi 去聲):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
這句寫的是幽僻無人來往的地方。 (2)寂寞:冷清。
無主:沒有人過問。 (3)著(zhuo 陽平聲):加上。
(4)這一行說:自己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艷,完全聽憑百花去妒忌吧。 (5)碾(nian 上聲):軋碎。
作塵:變成灰土。 (6)香如故:香氣還是照舊不消失。
賞析: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
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在這里所據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詠梅》的確與陸游所寫大相徑庭。
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
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范,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
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
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人的形象。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
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斗,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后退去,并不強奪春天的美景。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
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梅花詩句鑒賞】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關于梅花的古詩及賞析(急
卜 算 子 詠梅—陸游—賞析 卜 算 子 詠梅 陸 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
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 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刮起了風,下起了雨。
“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沖破了,因為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
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
(〈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
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
“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爭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里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
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妒”,則非草木能所有。
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后幾句。
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
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
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
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
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
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于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杰作。 。
描寫梅花的詩句 附解析
版本一)墨梅?王冕(元) (版本二)墨梅?王冕(元) 我家洗硯池邊樹, 吾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只流清氣滿乾坤。 目前小學通用(版本二)。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本詩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譯文: 墨色的梅花 我家畫中洗硯池邊的梅樹,花開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
它不需要別人夸獎顏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滿乾坤的清香之氣。 疑難點注釋:①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②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
這里化用這個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注釋] 1.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2. 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
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3.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
4.清氣:清香的氣味。 5.乾坤:天地。
[簡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
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
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
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
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單用墨畫的梅花。 [池頭]池邊。
[洗硯(yan)池]洗毛筆、硯臺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跡,指花的顏色。
[清氣]清香的氣味。[乾(qian)坤(kun)]指天地。
詩意: 這幅畫畫的是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我不需要別人夸它顏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滿”盡顯個性 ——《墨梅》賞析 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征。
本課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顏色畫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稱為“畫梅圣手”。
這是一首作者自己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詩中(亦指畫中)的梅花生長在作者日日洗滌筆硯的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墨痕。
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于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再看末句,詩人為什么特別愛畫不著顏色的淡墨梅花呢?原來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們夸獎梅花的顏色艷麗,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氣充塞在天地之間。
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蕩,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這種不流于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正是作為詩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這種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鐘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現方法正是作為畫家的王冕的巧奪天工之處。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
相傳由于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后,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后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
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古詩《梅花》是怎樣的
梅花 作者: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里有幾枝梅花 迎著寒風獨自開放 遠遠的就知道那不是雪 因為有花香飄過來 注釋 .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象中,以畫以詩,展姿現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于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征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境結合,當然在墨畫中環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墻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并且是“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梅花的詩句及賞析
卜算子·詠梅① 陸游(南宋) 陸游《卜算子·詠梅》扇面書法驛外斷橋邊,② 寂寞開無主。
③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④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⑤ 零落成泥碾作塵,⑥ 只有香如故。 [1] 作品鑒賞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為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
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于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
“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仿佛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
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于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
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
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
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托梅寄志。
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
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
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
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
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
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茍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
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
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
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
看,梅花的命運有多么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已經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
“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
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于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杰作。
[1] 《山園小梅 》 林逋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1] 其一 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首聯以梅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