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譯文: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害貳憤荷蒞沽縫泰俯駿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里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寫你一首喜歡的古詩作文
看著手上的唐詩宋詞,我突發奇想,我已經不小了,我能不能作一首詩呢?我冥想了一會兒,就象瞎子摸象一樣,不懂。
所以我跑向能詩善畫的叔叔那去。 “叔叔,寫詩的要點是什么?”我急著問。
“1.詩句簡短而意義豐富,2.詩要分行,3.詩的韻律感、節奏感較強。4.出美麗的想象(從平凡中看出不平凡)。
5.出動人的情意(加入感情)。這就是寫詩的要點。
必須好好斟酌。”叔叔平靜地說。
“詩句簡短意義豐富……”我一直在重復著叔叔所說的幾句話,想了許久,悟出了一些明理,我便開始動筆。 我準備寫美麗的景色,取個題目《江南閱景》,第一句,我寫道“空中飛花幾多愁”,愁字體現了我當時的心情,不錯!第二句寫柳樹“江邊柳數幾多柔”,對,柔字體現柳條飄動的情景,第三句寫大雁“碧天大雁掠成行”,最后一句寫總結“此景清美化心愁”。
嗯,寫得很美,總體就是“空中飛花幾多愁,江邊柳數幾多柔。碧天大雁掠成行,此景清美化心愁。”
讀讀,咦?詩中有兩個“幾多”,重復,我改什么好呢?“空中飛花飄散愁。”?不行不行,這樣意思都變了,那“空中飛花飄揚愁。”
吧!可以,就用這個了! 我的第一首詩“空中飛花飄揚愁,江邊柳數幾多柔。碧天大雁掠成行,此景清美化心愁。”
它的大概意思就是:空中飄著的飛花飄著我的憂愁,江邊的柳樹顯得那樣溫柔。藍天上大雁成一行行,這清麗的畫面使我的憂愁全都化開解開了。
我拿著詩奔向叔叔……。
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 寫出喜歡的理由 600字 急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推薦一首自己喜歡的唐詩
詩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作者簡介: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世又稱杜少陵、杜工部。其詩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被尊為“詩圣”。
推薦理由:春夜好雨降臨,滋潤萬物。詩人滿心歡喜。詩人緊扣“喜”字,對春雨作了細致入微的描繪。這首詩,前兩句寫春雨適時而降,其中“知”字用得傳神,把雨寫活了;三、四兩句寫雨的“發生”,其中“潛”、“潤”、“細”等詞語道出了雨的特點;五、六兩句寫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最后兩句仍扣“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全詩寫喜雨,卻未見一個“喜”字 ,這種以形象表達感情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道可不可以……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作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寫一篇鑒賞文章300字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約作于天寶三載(744),時李白在長安.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后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云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一步一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寫一篇;《我喜歡的一首古詩》作文;要800個字
我最喜歡的一句詩
誰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蘊含著的哲理讓儒家長盛不衰。傲視天下的王者霸氣在其中流轉。我喜歡這登臨絕頂、傲視蒼天的豪氣。因為它有吞天食地、倒轉乾坤的奧義。
遙想當年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后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吞吳從此不再是幻想。有誰能說勾踐滅吳只得天時地利?有誰能說勾踐滅吳只是人心所向?有誰能說勾踐勾踐只是因為西施一笑傾城?勾踐滅吳更因為其心中有吞天下之心,從臥薪嘗膽,從十年生聚,從與民共甘苦,那份豪氣便在他失落的心中升騰。
杜甫也曾落榜,也曾懷才不遇,也曾報國無門。當他云游四方,汲取天地靈氣,登臨泰山之時,便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狀語。五岳之首,在他胸中隆起一座自信的土丘,從此,以天下蒼生為己命,鑄就其在中國詩壇上“詩圣”的地位,流芳百世。
一夫當關,天下誰言開?一將駐邊,胡馬誰敢入?一騎絕塵,功績誰能蓋?李廣,漢族的守護神,“一生轉戰三萬里,一劍能當百萬師”而名垂青史。得天下人之景仰,而非其他,只因他心中他天下,有登臨九州的抱負,有俯瞰華夏的雄心。
我,喜歡登臨,喜歡登臨之后的那種曠達,那份瀟灑,那個豪情。喜歡在歷史洪流中俯瞰天下的文人雅士。或詩如山間微風,清新明澈;或詞如磅礴江水,狂放不羈;或文如黃河九曲,迂回跌宕。在歷史的奔流中,聽文人的歌,唱雅士的曲,吟墨客的詞。無需泰山,只因心中有山。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遍風景,只因登臨高處;俯視天下,為興衰而唱;萬人景仰,看盡人間滄桑。
推薦我一首你喜歡的詩詞吧
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導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并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里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將生死并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于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
王氏死后葬于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后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凄涼”,生者心傷。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
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
因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
本篇的確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
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里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凄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
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
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后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
如果聯系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于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
并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
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
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
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
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
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
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后輝映,相互媲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