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古文和意思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
釋義]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語出]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正音] 彈;不能讀作“炸彈”的“dàn”. [近義] 無的放矢 舉措失當 [反義] 有的放矢 [用法] 對牛彈琴有譏諷的意思;但須區別對象.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對目不識丁的文盲;談文藝創作;無異于~. [英譯] play one\\\'s guitar to an ox;waste one\\\'s effort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里卻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后,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于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故:原來的.這里指牛依舊低頭吃草. 聞:聽到. 犢:小牛. 奮:有提起,舉起的意思,這里可以理解為牛豎起耳朵。
成語對牛彈琴的比喻義
對牛彈琴
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
解釋: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成語故事: 對牛彈琴
東漢末時,有個學者牟融,對佛學有研究。
一次他向幾個儒家學者宣講佛義。儒家學者們不理解,牟融不用佛經的內容來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用《詩經》、《尚書》中的東西。
牟融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一天,他對著一頭正在吃草的牛,彈了首古曲‘清角之操’,牛沒有理會他,仍然自顧吃草。他又彈起一首蚊子、牛蠅和小牛歡叫的樂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聽起來。”接著說,
牟融接著說:“我知道你們熟悉儒家經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話和你們談。你們沒有讀過佛經,如果和你們直接談佛經,你們很難明白啊!”
那些儒家學者表示接受。
“對牛彈琴”形容對于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對牛彈琴”比喻什么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白費口舌。
也常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讀音是:【duì niú tán qín】 出自:漢·牟融 《理惑論》:“ 公明儀 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近義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錯認顏標 【反義詞】談笑風生、心有靈犀、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知音識曲 造句: 1.說了一大堆,結果對方什么都沒聽懂,真是對牛彈琴,浪費熱情。 2.跟法盲講法律簡直就是對牛彈琴。
【相關燈謎】牧童拉二胡(打一成語)——對牛彈琴 【相關歇后語】: 1、抱著琵琶進磨坊——對牛彈琴 2、對牛彈琴——牛不入耳 3、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4、對牛彈琴——白費勁 5、對牛彈琴——不通音律。
類似“對牛彈琴”的成語
1.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傷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顧忌。
2. 【抱頭鼠竄】形容狼狽逃避的情形。 3. 【梧鼠技窮】比喻技能雖多,而不能專一。
4. 【鼠牙雀角】比喻與人爭誦。 5. 【鼠肝蟲臂】指極為低賤微小的東西。
6. 【鼴鼠飲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沒什麼了不起。 7. 【獐頭鼠目】用以形容一個人的長相奸邪,如獐之頭、鼠之目。
與「尖嘴猴腮」義近,但「尖嘴猴腮」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頭鼠目」更強調其人之奸惡狡猾。 二、有關「牛」的成語: 1. 【九牛一毛】比喻價值極渺小輕微。
2.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量。 【牛刀小試】形容有才能的人,略顯才能。
3.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為盟。 4. 【牛衣對泣】比喻貧賤夫婦生活困苦的情形。
5. 【牛山濯濯】(1)形容山區林木被砍伐殆盡。(2)轉化其義,形容一個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6. 【牛角掛書】形容勤奮向學。與「懸梁刺股」、「囊螢夜讀」、「鑿壁借光」意同。
7. 【牛鬼蛇神】(1)形容一個人面貌丑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兇惡之人。
8. 【牛頭馬面】(1)形容一個人面貌丑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兇惡之人。
9. 【牛馬風塵】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風塵仆仆,非常勞累。 10. 【牛溲馬勃】比喻低賤之人或物。
11. 【牛鼎烹雞】比喻大材小用。 12.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兩件事完全不能湊在一起,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答非所問。
13. 【汗牛充棟】喻書籍很多。 14.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復返,毫無蹤跡。
15. 【疤丁解牛】比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16. 【對牛彈琴】喻不解風情。
17. 【鉆牛角尖】比喻思想固執,自困於絕境。 18. 【初生之犢】以剛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來比喻初出社會的人,遇事不怕難、不怕惡勢力。
19. 【舐犢情深】形容父母愛子女之情。 20. 【黎牛之子】比喻父惡子賢。
21.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關「虎」的成語: 1.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量。
2. 【三人成虎】比喻說的人多,縱然傳聞是錯的,也會信以為真。 3. 【生龍活虎】活潑壯勇的姿態。
4. 【如虎添翼】喻強者又得助力而更強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險之至,難免死亡。
6. 【縱虎歸山】縱容惡人,讓他回到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地盤,再度危害他人。 7. 【狐假虎威】喻假借聲勢去嚇唬別人。
8. 【臥虎藏龍】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聲勢非常大,對方一點抵抗的力量都沒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 【虎口余生】比喻經歷極大危險,僥幸保全下來的生命。 11. 【虎視眈眈】形容貪婪地盯著,等待時機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頭蛇尾】喻做事有始無終,沒有恒心。 13. 【為虎作倀】比喻做壞事的幫兇。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東西既猛又急,粗魯難看。 15. 【勢成騎虎】喻一個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罷手也來不及,有左右為難之意。
16. 【騎虎難下】喻行事迫於大勢而不能中止。 17. 【與虎謀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馮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氣的匹夫之勇。 19. 【談虎色變】原意是指必須親身經歷才有真知;后引申為驚懼某事,談及此事就驚慌色變。
20. 【調虎離山】騙人離開根據地,以期達到某種目的的計策。 21. 【養虎貽患】喻縱容敵人或惡人,給自己帶來后患。
22. 【餓虎撲羊】喻非常貪饞。 23. 【龍吟虎嘯】指龍虎的叫嘯,形容人吟嘯聲非常洪壯嘹亮。
24. 【龍爭虎斗】形容兩強爭斗,不相上下。 25. 【龍潭虎穴】喻險要的地方。
26. 【龍蟠虎踞】形容形勢雄壯險要的地方。 27. 【縱虎歸山】喻放過惡人,使其再度危害社會。
四、有關「兔」的成語: 1. 【玉兔東升】表示時間已經入夜。 2. 【守株待兔】表示固執成見不知變通。
3. 【兔毛大伯】宋元時泛稱老人。 4. 【兔死狗烹】喻有事時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毀棄。
5. 【兔死狐悲】比喻同類的死敗,自己也哀傷起來。 6. 【兔走烏飛】比喻日月運行,光陰流逝快速。
7. 【兔起鶻落】(1)形容動作敏捷。(2)比喻書法雄健。
五、有關「龍」的成語: 1. 【生龍活虎】活潑壯勇的姿態。 2. 【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3. 【來龍去脈】喻事情的全部過程。 4. 【臥虎藏龍】喻人才多而杰出。
5. 【活龍活現】形容繪畫、雕刻或文字的敘述,極為逼真。 6. 【乘龍快婿】形容一個令人滿意的好女婿。
7. 【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大器。 8. 【畫龍點眼】喻作畫在重要處添上一筆使作品更加深動。
9. 【蛟龍得水】喻人材得到賞識重用。 10. 【群龍無首】喻群眾失去了領袖。
11. 【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愛好它;引申為浮華不實。 12. 【龍生九子】古代傳說龍生的九條小龍,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
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13. 【龍吟虎嘯】指龍虎的叫嘯,形容人吟嘯聲非常洪壯嘹亮。
14. 【龍爭虎斗】形容兩強爭斗,不相上下。 15. 【龍肝鳳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16. 【龍飛鳳舞】形容氣勢奔放雄壯。 17. 【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 【龍蛇雜處】喻各種好壞不同的人,混雜居處在一起。 19. 【龍鳳呈祥】富貴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結婚證書或喜帖上。
20. 【龍潭虎穴】喻險要的地方。 21. 【龍蟠虎踞】形容形勢雄壯險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