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尺子的詩句有哪些
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自:戰國·屈原《卜居》
譯文: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
2. 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出自:唐.李白《上清寶鼎》
譯文:玉尺是一種廣義上度量人文、才學、才藝修養水平的抽象尺度。
3.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出自: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譯文:瀑布從高處急沖直流而下,約有三千尺。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自:唐.李白《贈汪倫》
譯文: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5.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出自宋代。晏幾道《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譯文: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6. 百尺朱樓臨大道。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出自清代:王國維《蝶戀花·百尺朱樓臨大道》
譯文:那百尺高的紅樓,正臨著寬闊的大路。不管黃昏還是清晨。
7. 樓倚春江百尺高,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宋代:張先《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
譯文:一座百尺高樓倚江矗立著,有位思婦正在樓上憑欄遠眺。只見春江之上彌漫著淡淡的霧氣,點點白帆像穿梭一樣往來不絕,但是怎么也見不到丈夫的座船歸來。
8. 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出自佚名《生查子·三尺龍泉劍》
譯文:三尺寶劍名龍泉,藏在匣里無人見。
9.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出自清代:林嗣環《口技》
譯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風一看里面,(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10.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出自唐代:白居易《賣炭翁》
譯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三尺又何妨”出自哪首詩
讓墻詩
千里捎書為一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關于這首弘揚仁義、倡導謙讓的詩作,到底是誰作的,年代已久,如今真的是無從查考,現在流傳至今的關于作者以及背后故事的版本就有多個如下:
1. 版本一:康熙朝“張英”版
相傳在清康熙時,有一位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中間有一條屬于張家的隙地,用來作過往通道,之后吳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兩家之間的公共隙地, 這樣做會影響了張英家人的正常出行,張家的人不服,然后雙方發生了糾紛,事情嚴重到告到了縣衙里,但因為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的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寫了封信寄到京城,告訴張英這件事,張英讀完信,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張英寄回的信,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于是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亦被傳為美談。
2. 版本二:明朝“舒芬”版
明朝時,江西進賢北山人舒芬,當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諫議大夫。舒芬當了官后,為官清正,剛正不阿,他對自己家里人要求很嚴,不許家人利用自己的名號去為非作歹,因此清名遠播,官聲極佳。
有一次,他家的鄰居蓋房子,把墻腳下到屬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準備將原來的房屋擴修,這樣,兩家發生了爭執,于是,他家人給舒芬寫了一封信,要他以當官的名義出面干預。舒芬接到家書后,立即給家人寄去一首詩,詩云:千里書來只為墻,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們也都是讀書人,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看了他的詩,心靜下來了,氣順過來了,于是,到對方家門,答應讓出地基,鄰居也主動地將自己下下去的墻腳挖起,還向后退了好幾尺,一直到現在,在舒芬的家鄉北山鎮,還保存著寬寬的“讓墻巷”。
3. 版本三:明朝”郭樸“版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吏部尚書名字叫做郭樸,為人清高,為官清正,受到時人推崇。
一回,他接到家中人捎來的書信,信中提到鄰居建房子,跟他們家爭一墻之地的情形。這件事已經纏訟多年,但始終無法獲得解決,所以,他想請郭樸以朝中大臣的名義,向地方縣官施加壓力,如此一來,定能平息紛爭。郭樸看完,笑了笑,只寫了一首詩答復家人: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動讓出一墻,想不到鄰居也是客氣地讓出一墻,兩家彼此讓出一墻,便在原地空出一條巷道。
后人便將該處稱為“仁義巷”,此事也成為地方佳話,傳誦不已。
4. 版本四:“鄭板橋”版
鄭板橋當官的時候,他家人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一塊地,彼此互不退讓,鬧得不可開交,以致各向前修圍墻,阻斷道路,家里人就寫了封信給鄭板橋,希望幫忙打贏官司,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聽說之后,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
三尺青鋒詩詞
三尺青鋒代指劍,用賈島的詩句很貼切:
唐·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俠客行
唐代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里的吳鉤也指三尺青鋒
關于三的詩句
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
煮沸三江水,同飲五岳茶。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望師又一年。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獨立三朝識,輕生一劍知。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有關"知音"的詩句有那些吶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路遙知馬力,事久知人心。 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談。 詩詞: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別》唐:賈島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張孝祥 玉節珠幢出翰林。
詩書謀帥眷方深。威聲虎嘯復龍吟。
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廣廈萬千夜眠三尺”的全詩是什么
全詩:廣廈萬千,夜眠僅需三尺。家財萬貫,一日僅需三餐。
出處:出自《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釋義:有再多再大的房屋,晚上睡覺的地方只需要三尺就行了,家里再有錢,每天吃飯也只不過是三餐飯而已。告誡人們追求財富是無窮的,而人的生命和需求卻是有限的,所以,不要過分地追求功名利祿,要多積德行善,多領悟生命的意義。
擴展資料:
跟“廣廈萬千,夜眠僅需三尺”類似形容知足常樂的詩句:
1、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紀昀《訓次兒》
釋義:對于世事能夠知足,心中會常常感到快意;人到了與世無爭、與人無求的地步,自然會被別人高看一步。
2、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
釋義:不論你是富貴也好,貧賤也好,只要你內心知足,你就會感到滿意和快樂。
3、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張養浩《山坡羊》
釋義:一個犁和一匹牛外加半畝田地,豐收和荒災都依靠天氣。飲食簡單的三餐一早一晚睡得也踏實。
4、布衣得暖勝絲棉,長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張養浩《山坡羊》
釋義:雖然是簡單的衣布也好歹勝過絲綢可以保暖,長了短了都能穿。有幾間茅草建筑的屋子住不住都沒有顧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