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活情趣的詩句
生活情調的詞語、詩句
別有風趣 別有滋味
纏綿蘊藉 古色古香 辭致雅贍 騷情賦骨
意味深長 含畜深遠 耐人尋味
幽情逸韻 深沉超俗 情致情調 傍柳隨花
情調悲憤 鰲憤龍愁 寒蟬凄切 凄慘低沉 悲涼氣氛 烘托情調
鼉憤龍愁 如鼉憤怒 如龍憂愁 情調悲憤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生活情趣詩句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2、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孟浩然《過故人莊》) 3、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4、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劉禹錫《陋室銘》) 5、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6、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7、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有關生活情趣的小詩
生活情趣小詩(三首)詩/漂之雨一 扭傷的腰扭傷的腰僵硬餐桌上的酒誘惑雙手懇求眉頭緊鎖哎喲喲酒杯碰到嘴唇發出的無奈攪動了午后閑茶誰在我的背后扭動直挺挺地面對膏藥止痛藥搖頭嘆氣忍痛別過頭去拒絕別麻醉我的思緒手臂被挽著進了醫院卻把頭顱留在屏幕前搖晃一幕幕,一行行刷屏下不能動彈的心思太太的腰放在攝像屏前為了不讓我感覺到點滴的傷痛沒有文字揮霍的心痛我的腰掛在秋陽下逍遙扭著快活的腰旋著華爾茲的舞步秋色絢爛舞池里漾溢這中年依托二 看病斜陽下的情侶扭扭歪歪談笑中蹦跳出欣慰秋色醫生摸著我的腰問太太感覺如何好痛喲我搖搖頭微笑不語攝像下的小痛固定我的視覺不能彎動的情緒徑自回到小屋曾經的病而今痊愈秋天的腰閃爍在馨香的斜陽下一寸光陰一掬秋水三 老師,你好廚房里的燈光亮油煙機不停地炒作上好菜肴等著我的調料太太瞇眼撇嘴老師,你好端上第一道我做的嘗試燭火笑得直打哆嗦太咸了一付刀叉擺在餐盤上筷子掉在地上太太,你好第二道甜點叫喚著祝酒歌的旋律伴著廚房的油煙蕩漾在絢麗斑斕的夕陽下太太笑了好乖巧的學生水果色拉里摻合著的養分覆蓋在長短句的下面湯匙挖掘出的韻飄逸小屋老師你好,太太你好節日序曲蕩漾黃昏心情調理的火鍋熱氣騰騰家常菜肴水煮著淡雅清香醉了的音響跳著探戈師生禮儀里雕刻下縷縷情深油煙機停止了歡呼只有那飄搖的燭火相映幽庭還有那浪漫的蝶影。
關于兒童生活情趣的詩句
小兒垂釣唐 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
“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
“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
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籬落疏疏小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鐘弱翁)】呂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
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伙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里會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
《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
意欲捉鳴蟬,忽然閉口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