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善的古詩大全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2.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傳習錄》
3.何為善惡?不殺生就是善了嗎?漠然旁觀就是善了嗎?大義滅親就是善了嗎?——玄色《啞舍》
4.人善被人欺,再善是傻逼。——李宮俊《李宮俊的詩》
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曾國藩
6.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
7.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劉向《戰國策》
8.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黃石公《三略》
9.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10.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論語》
1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道德經》
13.什么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沖突。——黑格爾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
15.善是唯一永遠也不會虧本的投資。——梭羅《瓦爾登湖》
關于善的古詩大全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2.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傳習錄》 3.何為善惡?不殺生就是善了嗎?漠然旁觀就是善了嗎?大義滅親就是善了嗎?——玄色《啞舍》 4.人善被人欺,再善是傻逼。
——李宮俊《李宮俊的詩》 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曾國藩 6.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經》 7.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劉向《戰國策》 8.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
——黃石公《三略》 9.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10.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論語》 1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道德經》 13.什么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沖突。——黑格爾 14.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 15.善是唯一永遠也不會虧本的投資。
——梭羅《瓦爾登湖》。
形容“善良”的詩句有哪些
1.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出處:春秋·老子《老子》第八章。 譯文:最高的善像水。
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靜。存心要像水一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善于講究仁義,說話要像水一樣,善于遵守信用,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
正因為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過失。 2.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出處:先秦·佚名《敬姜論勞逸》。 譯文:老百姓要勞作才會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閑散安逸會導致人們過度享樂,人們過度享樂就會忘記美好的品行;忘記美好的品行就會產生邪念。
3.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出處:宋·李昌齡《太上感應篇》。 譯文:不走邪惡之路,不明瞞,不暗騙。
力行好事,多積陽功陰德。發慈悲心,愛護生物。
盡忠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先端正自己,然后勸化他人,憐惜和救濟孤寡無依靠的人。
尊敬老人,愛恤他人的幼兒。昆蟲草木,尚且不能傷害。
別人有不吉利事,應憐憫他,高興別人做好事。別人有急需時,慨然濟助。
別人有危險時,立刻救他。人我一體,他人的得失,等于自己的得失。
不宣揚他人的缺點,不夸耀自己的優點。 4.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出處:唐·惠能《六祖壇經:決疑·第二節 》。 譯文:善知識們,如果真要修行,在家修行也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到寺廟里來。
在家里能修行,就像東方人心地向善;在寺廟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人心地向惡。只要心底潔凈了,就已經達到了自己本性中的西方凈土。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出處:宋·王應麟《三字經》。 譯文: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