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月亮有關的詩句以及含義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李白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5、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7、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10、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11、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12、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1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1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15、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馬戴16、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盧綸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18、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1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20、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2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2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23、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
對聯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劉方平25、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26、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2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意思含義: 這是一首因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的詩。“懷遠”就是懷念遠方親人的意思。
詩的首聯“海上生明月”是寫望月,“天涯共此時”是寫懷遠。詩中的“情人”是詩人自己,意思是說自己是個有情之人。
他眼見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清輝灑遍大地,不由得想起遠在天邊的親人,他們大概和我一樣,也在仰望明月吧!雖然同沐清輝,卻難以相見,難抑的思念使得他整夜不能入睡。他熄滅燈燭,愛憐地看著那一地清輝,披衣來到院里,走進清輝之中,不覺得夜露沾濕了衣裳。
想抓一把月光送給親人卻不能夠,只好盼望在夢中與遠方的親人相見了。詩人由景入情,以明月作媒介,曲折地道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含蓄而又富于深情。
《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一輪明月從天山升起,穿行于蒼茫的云海之間。 那橫跨數萬里的長風,一直吹越玉門關。
想當年漢軍曾出兵于白登山一逞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斷窺伺著青海灣。自古以來,此地就是兵家必爭要地,多少出征戰士奔赴前方,卻不見有人生還。
守邊的士兵們凝望著荒涼的邊城,不盡的思歸情感使他們無不愁眉苦臉。值此明月高懸之夜,可憐的征人妻子,因痛感丈夫的遠別而嘆息不已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 風景依稀似去年。 這是一首情味雋永、淡雅洗煉的好詩。
在一個清涼寂靜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獨上”,透露出詩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見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態。
這就啟逗讀者,詩人在夜闌人靜的此刻究竟“思”什么呢?對這個問題,詩人并不急于回答。第二句,故意將筆蕩開去從容寫景,進一層點染“思渺然”的環境氣氛。
登上江樓,放眼望去,但見清澈如水的月光,傾瀉在波光蕩漾的江面上,因為江水是流動的,月光就更顯得在熠熠閃動。“月光如水”,波柔色淺,宛若有聲,靜中見動,動愈襯靜。
詩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見月影倒映,恍惚覺得幽深的蒼穹在腳下浮涌,意境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整個世界連同詩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無邊的迷茫恬靜的月色水光之中。
這一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疊字回環的技巧,一筆包蘊了天地間景物,將江樓夜景寫得那么清麗絕俗。這樣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盡情陶醉了吧?然而,詩人卻道出了一聲聲低沉的感喟:“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同來”與第一句“獨上”相應,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懷。原來詩人是舊地重游。
去年也是這樣的良夜,詩人結侶來游,憑欄倚肩,共賞江天明月,那是怎樣的歡快!曾幾何時,人事蹉跎,昔日伴侶不知已經飄泊何方,而詩人卻又輾轉只身來到江樓。面對依稀可辨的風物,縷縷懷念和悵惘之情,正無聲地啃嚙著詩人孤獨的心。
讀到這里,我們才豁然開朗,體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遠意蘊,詩人江樓感舊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絕句律詩,一般不宜寫得太實,而應“實則虛之”,這才會有余情余味。
這首詩,詩人運筆自如,賦予全篇一種空靈神遠的藝術美,使讀者產生無窮的聯想。詩中沒有確指登樓的時間是春天還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還是女,是家人、情人還是友朋,“同來”是指點江山還是互訴情衷,離散是因為世亂飄蕩還是情有所阻,這一切都隱藏在詩的背后。
讀者完全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詩人提供的廣闊天空里自由飛翔,充分領略這首小詩的幽韻和醇美。
描寫明月的詩句及含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他是歐陽修以后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愛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朱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明月表達的意境 明月在古代詩詞中,都有哪些表達意思
一、以明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對故鄉、親友的思念。
古時,交通非常不便,當人們因各種原因分離或遠離時,便難得再相聚,就像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中所說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些人們白天可能都在為生計奔波,為仕途顛簸,只有到了寧靜的夜晚,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孤苦,才會涌上心頭。
此時天上是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
這些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眼里,月亮就是寄托人們相思的一個意象,她蘊含了游子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
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都是借月思鄉的千古佳句。二、以明月營造的特定意境來襯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在不少古詩詞中,有不少詩人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一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在這夜靜春山空中,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致!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
也有的用明月來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憂愁的情懷。詩人在仕途奔波中難免有失意者,這時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自然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孤苦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
最著名的就是張繼的《楓橋夜泊》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有這些都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一片,清冷的秋霜也開始布滿天空,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感到凄涼難耐。
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也常常是詩人觸景傷情的媒介,是詩人心境的寫照。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表象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悲苦。
而這一切,皆因月起。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里寫了作者船泊江洲,煙霧迷蒙,又添新愁,野外空曠,遠處的天比樹還低,江水清澈,只有明月和自己親近。詩中描繪了一副凄清孤苦的場景。
像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表達了對即將離別的友人凄涼、悲傷、難舍的感情。
“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則體現了商人之婦月下獨守空船的悲涼心境及對重利輕義的丈夫哀怨的感情。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更是把對朋友的一腔深情化做奇思妙想。
詩人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請明月把自己對老友的誠摯關切之情帶給遠隔數千里的天涯淪落人。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
三、以明月象征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或以明月象征哲理的啟迪。古代詩人大多有濟蒼生、安社稷、憂黎民的遠大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對統治者極度的蔑視和決絕,對現實世界極度的失望,并堅持尋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即充分體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熱切追求。
其千古名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更是詩人遠大抱負的生動寫照。“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撙空對月”則體現了一種灑脫、狂放的人生態度。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本詩開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
關于明月的詩句-關于明月的詩有關與明月的古詩
---------------------------------------- 文章標題:詩中望月? 詩中望月? ● 莫文勇 ?讀了許多古人吟月的名詩佳句,我的心中升起了古詩的明月。
?李白思念如水,在月光河中潺潺流過,那床前的月光至今醉人,故鄉是月,鄉情汩汩。李白把整個月亮都裝在酒壺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他的望月真的是心神若仙。 ?蘇東坡望著海南的明月無言,望著黃州的冷月祝愿。
在一片如水的靜穆中,他遠離紛擾,不再憂讒畏譏,他從心底涌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首詠月的詩千百年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既是一首寫景抒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好詩,又是一幅濃淡相宜、樸實而又清新的中國山水畫,還是一曲古意悠長的古典名曲。 ?古詩中還有那海上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兩地相思,透過當空懸月,互相傳遞一份思念,一份慰藉。把心捧在月光下,讓深情在清輝下變得更加純凈。
?古詩中還有那邊關的明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守衛邊關的勇士抬頭望月,迎著撲面的長風而挺立,他們愛祖國的明月,他們在守衛著祖國的明月。
?這許多許多的明月,一直流傳了千百年,就像那如水的月光,從月亮河里流出來,流到了人間,從歷史的遠方流出來,流到了今朝……其實,月亮就是一首古詩,千千萬萬人對月遐思,望之不足,把它用心從天上摘下來,畫在畫里,寫在詩里,唱在歌里,枕在夢里…… ?月亮是一首永遠的古詩,中秋明月更是一首永遠的情詩,天長地久有時盡,中秋望月詩難絕。 今人即使不再出口成詩,但是他們把中秋的好詩以另外的形式賦寫出來,這些詩在互贈的月餅中,在遙致的情話中,在越洋的電話中,在網絡的"伊妹"中,在郵遞的鮮花中,在特快的郵件中…… ?當我們在中秋之夜抬頭望月的時候,我們眼中有月,我們心中有詩,詩中望月,月下吟詩,真乃人生一大樂事! 五星紅旗?我們向您敬禮!? -------------------------------------------------------------------------------- 。
關于“明月”的詩句有哪些
1.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釋義: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
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
釋義:早起來就去田間除草,勞作到晚上,在月光照耀下扛著鋤頭回家。
3.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釋義:月下茫茫的大漠猶如雪原一般 燕山那似鉤的寒月斜掛在天邊。
4.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釋義: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潭面沒有風,好像一個沒有經過打磨的鏡子。
5.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釋義: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皎潔的月光從空中映照。
1.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繆氏子《賦新月》
釋義:新月如彎弓還沒有到半個圓,卻分明在天邊斜掛著。
2.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釋義: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初三涼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一張精巧的弓。
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釋義: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4.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釋義: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月夜》 劉方平
釋義: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的星斗,北斗和南斗都已橫斜。
與“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意思相反的句子是什么? - 搜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一句表達的是暗戀或單相思的意思,與其意思相反的是兩情相悅。
1、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
釋義:假如在天上就想要一起當做比翼鳥,在地上就想要結為連理枝。
2、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出處:唐·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釋義: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3、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出處:唐·王維《相思》
釋義:希望你能多多采擷一些,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意的東西。
4、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出處:漢·漢樂府《上邪》
釋義:上天啊!我渴望與你相知相惜,長存此心永不褪減。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見,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紛飛,除非天地相交聚合連接,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5、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出處:宋·歐陽修《生查子》
釋義:月亮悄悄爬上了柳梢枝頭,有情人相約在黃昏后。
關于月亮的詩句及解釋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評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
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
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
“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
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可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
1、州:現陜西省富縣。
2、云鬟:婦女的鬢發。
3、清輝:指月光。
4、虛幌:薄而透明的帷帳。
5、雙照: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
【韻義】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
你在州閨中卻只能一人獨看。
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們,
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頭發濕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
讓月華照干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評析】
這首詩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州,自己投奔靈武
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
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
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
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
別緒,感人肺腑。
明月和關分別是什么意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
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
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并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么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這句詩有什么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
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
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獨指?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
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
看清這一點之后,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明月明月詩句與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