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寫兩句有關黃河的詩句
1.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2.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3.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4.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6.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7、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 8、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9.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李白《將進酒》 10、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12、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王昌齡 13、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杜甫《黃河二首》 14、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15、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 16、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17、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
18、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李白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21、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白居易 22、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請你寫兩句有關黃河的詩句
1.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2.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3.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4.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6.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7、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 8、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9.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10、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12、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13、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14、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15、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臺》 16、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17、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
18、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李白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21、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白居易
22、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你知道哪些關于黃河的詩句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道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作者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
說到“著名詩人”,并不是說他做詩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寫詩四萬,我們也不稱其“著名”),而是說他做的詩非常“經典”,現存其六首詩當中,便有兩首頂級絕句,除了《登鸛雀樓》之外,還有那首《出塞》(又名《涼州詞》),都是婦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寥寥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渾壯美的山水圖畫。
其氣象毫不亞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筆法的“隨意”、“直白”,又能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相比。《紅樓夢》四十八回,香菱論詩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
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
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我們有時習慣于另辟蹊徑、故作高深,反而把詩句弄得不倫不類、生澀怪病。
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來時的路。唐詩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詩詞中強用生詞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糾其實質卻十分蒼白,還不如一位老農直來直去一吼一哭來得快活! 以至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納蘭詞時這樣講:“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詩貴在清新自然。
“漢人”玩兒慣了文字游戲,反而不如“滿人”的“返璞歸真”了。(當然這話有點絕對)。
而《登鸛雀樓》的高明之處,更是在于結句,不經意間引出了“登高――望遠”的哲意來。哲理詩在宋代比較流行,很多文人做詩也力求挖出哲理來,然而“相請不如偶遇”,與其刻意地“編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
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
“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
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
“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戍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戍守者處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
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
“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
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
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
《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
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
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戍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
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請你寫出兩句吟詠黃河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