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中有"秋來"兩字的詩
唯有秋來兩行淚,對君新贈遠詩章。
酬樂天嘆損傷見寄 元稹 唐
有秋來竹徑,春時花塢,夏里荷漪。
八聲甘州(和魏鶴山韻) 吳潛 南宋
哀王孫有秋來月,幾處愁人不掩門。
和張平甫韻 王洋 宋
仍夸縣尹風騷客,應有秋來唱和詩。
寄魚臺主簿傅翱 王禹偁 北宋
遣愁莫上高樓望,只有秋來晝日陰。
崇化寺三首 張耒 北宋
荒榛腐草無人跡,只有秋來熠耀飛。
飛螢詞 張耒 北宋
描寫夏去秋來的句子
只有一整篇的 希望你能感受到其中
這是一個疾風勁吹的日子,在黃昏前我漫步的田野上空,流云好像飛速翻過的書頁匆匆而過。但云縫中露出的藍天確更加明亮,更加湛藍。轉眼間,藍天被劃成無數條明亮、閃爍的小徑,從東向西蜿蜒而去,西邊的天空泛起從未見過的各式各樣的絢麗霞光……
風兒不斷把云彩吹向西天,流云崩潰了,噴瀉著火焰崩騰的巖漿,然后凝結成色彩斑斕的群山——鮮紅色的落日很快垂到了它們的脊背上。在天空的另一邊,樹梢上出現了一彎新月,恰似一支角笛,姍姍而來的夜晚吹響了它。
風轉向了,它從南方吹來,然后向北方掠去,在那里歸于沉寂。
風兒掠過的田野廣袤無垠:俄羅斯一望無際。
空氣格外清新,彌漫著艾蒿的辛香和沼澤的幽靜,小路的拐彎處,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徑直向我而來,這是集體農莊的一位姑娘,穿著白色絨線衫和紅裙子。及至和我并肩,她剎住車,柔聲說道:“有點兒秋天的味道了……”說著拋給我一個像大理石似地熟透的蘋果,便又朝前騎去。
我恍然覺得,這騎著自行車跑來的正是秋天,它帶著薄薄的霜花和閃亮的紅葉。
《秋來》這首詩 主旨
李賀的《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鬼唱”二字石破驚天,它仿佛讓人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吟唱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以此來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沉痛與凄清。詩筆新奇,詭譎多姿,荒誕虛幻中暗合了李詩的鬼才之意。
讀李賀,躲不開他筆下的“鬼境界”,留存至今的二百多首詩中,有十余首鬼詩,《秋來》就是其中一首冷峭幽森,鬼影幢幢的代表作。全詩是這樣寫的:“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魂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詩歌融主觀情思與孤墳野鬼于一體,托物傳情,借“鬼”寄慨,以瑰麗奇特的藝術形象來抒發詩人抑郁未伸、懷才不遇的深廣憂憤,讀來令人膽顫心驚,毛骨悚然。
一、二句借“秋”發感,狀景傳情。秋風瑟瑟,落木蕭蕭,殘燈衰照,絡緯哀鳴,這些景物很容易觸動才人志士的感傷情懷。但是李賀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愁嘆老,憤憤不平,“驚心”“苦”“寒”,“衰燈”“啼”“素”這些強刺激、冷色調的字眼鮮明有力地表現出詩人生命之秋的錐心之痛和心靈之旅的絕望掙扎。秋風落葉而已,于詩人卻是魂驚魄悸,無限悲涼;衰燈鳴蟲罷了,于詩人卻是啼饑號寒,凄神寒骨。如此冰涼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無望的傾訴,幾人能有?誰人能敵?李賀何以這般傷心叫苦,墮淚驚魂?“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這是古往今來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李賀的不幸身世,驚人才華和科場絕望使他對瑟瑟寒秋風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異超絕的自由心靈。于秋,除了絡緯般吶喊,殘燈般掙扎,他還能怎樣呢?
三、四兩句牢騷滿懷,憤憤不平。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苦從中來,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寫下的這些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蛀蟲蛀蝕成粉末呢?”“粉空蠹”三字下得觸目驚心,慘不忍睹。試想:詩人青燈獨伴,長夜無眠鑄就的那些秋風詩篇,無人能解,無人賞識,只好束之高閣,任由無知小蟲咬爛撕碎,幾成粉末!皓首窮經無人問,一腔心血付東流,詩人該是何等失望,何等憤怒,何等愁慘!一個文章圣手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世無知音,英雄無主!陪伴這些凝重詩文的是冷落遺棄,是孤獨寂寞,是糟蹋蹂躪,是誅心剖腹,這分明是對李賀的人格侮辱和心靈謀殺。一個人做詩做到了差不多悲慟欲絕,萬念俱灰的程度,李賀能不苦嗎?
五、六兩句緊承三、四句的意思,描寫苦中幻覺,更見愁情慘淡。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深為懷才不遇,沉淪下潦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回腸都要拉成直的了。他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在迷離恍惚之際,他仿佛看到了賞識自己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我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筆法詭譎多姿。不說“憶子腹糜爛,肝腸尺寸斷”(晉代的《子夜歌》),也不說“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柳宗元),而說“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一空依傍,自鑄新詞,愁腸百結,亂無頭緒,竟然可以把它抹平拉直,理順擺清,可見詩人愁思之深重、慘烈!憑吊之事只見于生者之于死者,李賀卻反過來說鬼魂吊慰生者,而且鬼魂幽艷香冷,有形有態,這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不獨如此,七、八兩句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描繪鬼魂挽唱的凄清圖景。在衰燈寒窗之內,在凄風苦雨之中,詩人仿佛隱隱約約地聽到秋墳鬼唱,唱鮑照當年抒憤寫恨的詩句,哭詩人當下落落不合的悲傷,歌哭言語之間流露出一種深似黑夜、愁如大海的悲涼,似乎古往今來,像鮑照、李賀這樣的文人,他們的遺恨如萇弘碧血,冤魂入土,千年不化,萬世不消。字面上說鮑照,實際上則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正是千古同恨!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人所要表現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詩人的自我形象。桐風驚心,香魂吊客,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表現詩人抑郁不平之氣。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好在陰曹地府尋求同調,不亦悲乎!
夏往秋來的美好句子
1、時間是單行道,過去了,回不來。
2、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為得到了什么,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3、如果真的有一天,某個回不來的人消失了,某個離不開的人離開了,也沒關系,時間會帶你去最正確的人身邊,請你先好好愛著自己,然后那個還不知道在哪里的人,會來接你。
4、相約的地點已物是人非,我拖動著這沉重的雙腿在這繁華的大街挪動著。
5、或許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做一個一無所知的小孩。你離去了,時間卻把我遺留在了這。我一個人在原地停停留留,細數著有關某人的記憶…傷感的句子
6、你戀上了傷痛,我戀上了孤獨,我們之間變得那么陌生,難道只是生活里的一道風景,抑或綠林里的一個驛站?我不想要這樣的風景,真的是好景難常,我們的愛太短暫,現實為何這樣的殘酷,只留給你我永遠的傷憶
7、既然已經傷害了過去,就不要再辜負了將來。
8、可以逃避很多,命運除外;可以改變很多,緣分除外;可以放棄很多,記憶除外;可以忘記很多,你除外。
9、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嘗的卻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車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將生活中點滴的往事細細回味,傷心時的淚開心時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貴。日落不是歲月的過,風起不是樹林的錯。只要愛過等過付出過,天堂里的笑聲就不是傳說。
10、當一次次把你從記憶深處抹去,又一次次忍不住從思念把你想起,我知道,我總是活在回憶里,我知道,我一直懷念過去,我知道,忘記你就必須先忘記自己。
11、孤單,是你心里面沒有人。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卻不在身邊。
12、有些人,心,不讓你聽見,脆弱,不讓你看見。總是會在心情低落時,用鍵盤敲出一串串的文字,只有這種心情才適合把所有瑣碎的記憶,瑣碎的煩惱,拼湊……總是固執地因為一件事然后就開始想起很多事,并且把這些事湊在一起,心甘情愿地讓自己沉淪在低落的情緒。
13、逝去的東西,最好不見,最好不念。
14、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感情淡了,人才會變得懶惰,其實人是先被惰性征服,然后感情才慢慢變淡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只想談一輩子戀愛,卻遲遲不肯走入婚姻。因為,婚姻容易讓人變得懶惰。
15、那么一聲輕輕的問候,就剝落了所有刻意偽裝的堅強,那微笑的偽裝頃刻間煙消云散,那個一直埋葬在心底的名字,刺痛了記憶,模糊了雙眼。原來,有許多事情,一直都不曾忘記;只是被記憶封存,放在心的最深角落,自己不去想起,卻也不讓外人觸及。只是,偶爾的夢見,卻還是格外的心痛。
16、當你做對的時候,沒有人會記得;當你做錯的時候,連呼吸都是錯。
17、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是多么的遙遠啊,能將兩個人活生生的分離。
18、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于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如果你只是等待,發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壞牌。
19、經驗往往被人們當成愚蠢與悲傷的同義語。其實大可不必。假如我愿意井確實從經驗中學習,那么今天的教訓就會為明天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礎。
20、等待不苦,苦的是,沒有希望的等待……曾經,愿意不顧一切的等你,愿意隨時隨地陪你,愿意在你身后默默的看你,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為你的悲傷而悲傷,盡管,那些情緒,與我無關。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白花殺是那里的詩句,它的全詩是什么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黃巢】 體裁:【七絕】 類別:【靜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又題作:不第后賦菊
這首詩的題目,《全唐詩》作“不第后賦菊”,大概是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于此詩的記載。但《清暇錄》只說此詩是黃巢落第后所作,題為“菊花”。
重陽節有賞菊的風俗,相沿既久,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并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因此一開頭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殺”、“甲”葉韻。這首詩押入聲韻,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種斬截、激越、凌厲的聲情氣勢。“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這“待”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而這一天,又絕非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那樣,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語調輕松,跳脫,充滿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樣呢?照一般人的想象,無非是菊花盛開,清香襲人。作者卻接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后百花殺”。菊花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并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這一句斬釘截鐵,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
三、四句承“我花開”,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之士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斗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占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藝術想象和聯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觀和生活實踐的制約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革命抱負、戰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開后百花殺”這樣的奇語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把菊花和帶甲的戰士聯結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斗的美,這只能來自戰斗的生活實踐。“自古英雄盡解詩”,也許正應從這個根本點上去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