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蘇軾的詞
蘇軾詞作賞析 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人物蘇軾,不僅在文、詩方面開拓與創新,而且在詞作方面,亦另辟蹊徑,獨樹一幟,開創了“豪放詞”之先風。
蘇軾一改有詞以來的傳統,擯香軟、柔婉之情調,將詩中豪邁、陽剛之氣,融于詞中。豪放詞一出,其開闊之胸懷,昂揚之雄姿,震驚了詞壇。
蘇詞的基本風格是,以詩入詞,題材寬闊;以律句填詞,不拘音律,主張返樸歸真,回歸唐人最初制詞時“只分平仄,不問四聲”的原則。因此,大大地拓寬了詞路。
下面我們欣賞他的古今傳唱的豪放詞《念奴嬌》(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乃蘇軾被謫黃州時,游赤壁而作。其實,黃州赤壁非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發蘇軾對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戰,大發感慨。
當年赤壁之戰的東吳總指揮乃周瑜,該詞不惜筆墨,著重刻畫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揮若定,而又風流儒雅、瀟灑自如的英姿,表達了詞人對前賢的贊譽和仰慕。詞人聯系到自己被謫,難得發揮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發“人生如夢”之嗟嘆。
無奈之余,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寫景、追溯歷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三句大筆著眼,縱觀歷史,一代一代,多少風流人物,為歷史所淘盡,而大江依然東流,故云“浪淘盡”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乃據人之傳,交待了赤壁之戰的地點。
故壘,過去的戰爭工事。這三句的意思是說,故壘西邊,人們傳說是三國周瑜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故地。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寫眼前景色,刻畫了長江之驚濤拍岸之磅礴氣勢。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鋪墊。
亂石穿空,形容懸壁為驚濤幾百年的沖刷而穿空。驚濤,形容浪濤如因驚脫韁的戰馬一樣,一瀉千里;或謂驚險之浪濤。
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濤撞擊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彎卷的浪花,潔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夸張手法。
由此引發出詞人的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畫之美,一時引起多少豪杰為之爭戰。與首三句作一呼應。
下片著重描寫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乃寫周瑜(字公瑾)當年,瀟灑英姿,督江東三軍,又娶東吳二美女之一小喬(大喬嫁與孫權),可謂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時。
英發,英姿煥發也。“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乃描寫周瑜儒雅、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態,且謀略已定,戰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談笑之間,曹操的戰船便焚燒殆盡了。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五句,乃寫詞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國,指赤壁之戰故地。
多情應笑我,乃一倒裝句,意思是“應笑我自作多情”。華發,頭發花白也,華通“花”。
人生如夢,借用曹操詩句。這幾句乃無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歸于“一尊還酹江月”,即無奈之余,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蘇軾的豪放詞,不惟懷古詞,其內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發)一詞,寫的是居官閑獵,卻表現了詞人之偉大的愛國情懷。
全詞如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袒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個字多數詞選本為“膽”字,實乃誤也。酒至酣處,往往人要袒胸納涼,故應為“袒”字。
上片主要描寫打獵,下片舒懷,表現出詞人的強烈的為國效力的愛國胸懷。 蘇軾的詞不僅充滿豪氣,且不乏浪漫主義色彩。
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就運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全詞錄于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乃蘇軾于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節在密州任上,于月下暢飲,因以懷念其弟蘇轍,寫下的一篇妙詞。
上篇看似寫景,實則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難得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苦悶和無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對弟蘇轍的懷念之情,又有對人間的美好祝愿。
表現出詞人的寬闊胸懷。該詞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稱千古絕唱也。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后人時常引用。 其實,蘇軾并不擯棄傳統詞的寫作。
例如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就是一首兒女情思、離恨別愁的傳統詞作。全詞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
求任意一首東坡的詩詞鑒賞,800字左右,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親射虎,看孫郎.④ 酒酣胸膽尚開張.⑤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釋】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 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里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 ⑤孫權曾親自射虎于凌亭,這里借以自指. 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云中太守.這里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 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評1】 出獵對于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于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以上主要寫在?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過片一句,言詞人酒酣之后,胸膽更豪,興致益濃.此句以對內心世界的直抒,總結了上片對外觀景象的描述.接下來,作者傾訴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年事雖高,鬢發雖白,卻仍希望朝廷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赫免魏尚一樣,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 那時,他將挽弓如滿月,狠狠抗擊西夏和遼的侵擾.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念奴嬌①赤壁懷古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④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⑤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⑥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云:?赤壁,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
【蘇軾的一首詩講不要太聰明】
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東坡《洗兒詩》短短四句,語氣戲謔,基調反諷,實乃事出有因.“人皆養子望聰明”,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只是蘇軾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聰明誤一生”也是實情.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又在詩文中譏諷“新進”,被對方構陷入獄.一場“烏臺詩案”,震驚朝野,幸有元老重臣營救,蘇軾才免得一死,貶謫黃州.在黃州期間,侍妾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男孩兒,《洗兒詩》即為此男孩兒而作.剛剛經歷一場大磨難,詩人“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點不難理解.“公卿”還是要當的,只是希望“無災無難”而已;“愚且魯”不過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內核.蘇軾此愿,實在是有感而發,絕非無病呻吟.明代文學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身居杭州一位先輩瞿存齋寫過一首詩.“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兒詩》意,一目了然.郎瑛以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過東坡”.顯然是嫌蘇軾詩過于直白.明代楊廉也有意與蘇軾唱反調,“東坡但愿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清人褚人獲評論楊詩,說雖屬戲作,總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賢與愚,何必掛懷抱”為曠達也.明末清初文學家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跟蘇軾一樣直抒胸臆.“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但愿生兒狷且巧,鉆天驀地到公卿.”[3]。
求一首簡單的蘇軾的詩-搜狗問問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點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