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的古詩《草》的詩意
唐代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詩意:
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
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請采納
白居易的古詩《草》怎么寫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 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 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注釋】本詩又題《草》。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種作法起源于“應制詩”,后來廣泛用于科舉“試帖詩”。此詩為作者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所以也加了“賦得”二字。“又送”兩句詩意,本自《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簡析】這首詩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作品,也是當時傳誦的名篇。全詩結構嚴緊,格調清新,通過對荒原野草的贊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白居易贊美小草的詩有哪些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①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② 【作者】 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貞元 十四年 (798)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 用科,補盩厔(今周至)縣尉.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上書 忤執政,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終刑部尚書.早年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并稱元、 白.晚年與劉禹錫酬唱,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全唐詩》存詩三 十九卷.【注釋】 ①離離:形容野草很多.②萋萋:草色.《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貴族的后代,這里泛指遠游者.【品評】 《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 盡,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 耳.’”《幽閑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齊漫錄》、《全 唐詩話》等都有類似記載,從而擴大了這首詩的影響.“賦得”,是“賦”詩 “得”題的意思.“得”什么題,由人限定.除進士科考試命題外,常見的 “賦得”詩有兩類:一類是取成句為題,如駱賓王的《賦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類是詠物兼送別,如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白居易的這一首,屬于 后一類.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扣題目甚緊:先寫古原草,后寫送別,但 寫古原而暗寓別情,寫送別而不離草色.第一句以“古原草”點題,前加“離 離”,狀其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次句“一歲 一枯榮”雖“榮”、“枯”并舉,卻落腳于“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榮”是主要的、本質的.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詩人 倒置一歲之中先“榮”后“枯”的順序,既表現了“原上草”的頑強生命力,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離離”,綠遍古原的畫卷.次聯“野火燒不盡”承“枯”,“春風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言,卻 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落到下句,與第二句“榮”、 “枯”并舉而重點歸“榮”契合.第三聯就“春風吹又生”作盡情描繪.出句 從嗅覺方面落墨:“遠芳”,即播散得很遠的“草”香.這“草”香,從“原” 上散發,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晴翠”,即陽 光下閃亮的“草”色.這“草”色,從“原”上延展,直連接遙遠的荒城.十 個字,把經過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以上賦 “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而讀到尾聯,便感到前面所寫的“離離”之 “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過那“古原”嗎?“原上草”“遠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芳” 踏上“古道”嗎?“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 走向“荒城”嗎?詩中的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重復.“原上草”“一歲” 一“枯”,而“春風吹又生”,循環不已.每當“原上草”“春風吹又生”,就“又送王孫去”,也循環不已.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 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了.前六句,以“原上草”為主語,一氣盤旋,胍絡分明.后兩句以“又送” 轉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 嚴,通體完美.中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整而氣勢流 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樂 觀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又含有深刻寓義.它在當 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稱贊,直到現在還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唐朝代白居易寫的草詩句的意思
《草》作者: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注解】: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
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3、萋萋:茂盛的樣子。
【韻譯】: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
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白居易詠草的古詩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 唐 · 白居易《長恨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唐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唐 · 白居易《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 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 唐 · 白居易《村夜》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 唐 · 白居易《早冬》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云 —— 唐 · 白居易《李白墓》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 唐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 唐 · 白居易《夢微之》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復結 —— 唐 · 白居易《春雪》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 唐 · 白居易《杭州春望》
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 —— 唐 · 白居易《長相思·九月西風興》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 唐 · 白居易《長相思·九月西風興》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 唐 · 白居易《村居苦寒》
況經梅雨來,色黯花草死 —— 唐 · 白居易《感情》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馀人 —— 唐 · 白居易《宿紫閣山北村》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 —— 唐 · 白居易《題李次云窗竹》
風吹新綠草芽坼,雨灑輕黃柳條濕 —— 唐 · 白居易《長安早春旅懷》
白居易贊美小草的詩有哪些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①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② 【作者】 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貞元 十四年 (798)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 用科,補盩厔(今周至)縣尉。
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上書 忤執政,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終刑部尚書。
早年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并稱元、 白。晚年與劉禹錫酬唱,時稱劉、白。
有《白氏長慶集》,《全唐詩》存詩三 十九卷。 【注釋】 ①離離: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 春草生兮萋萋。”
王孫:貴族的后代,這里泛指遠游者。 【品評】 《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
況謔之曰: ‘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 盡, 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 耳。
’”《幽閑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齊漫錄》、《全 唐詩話》等都有類似記載,從而擴大了這首詩的影響。“賦得”,是“賦”詩 “得”題的意思。
“得”什么題, 由人限定。 除進士科考試命題外,常見的 “賦得”詩有兩類:一類是取成句為題,如駱賓王的《賦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類是詠物兼送別,如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
白居易的這一首,屬于 后一類。 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扣題目甚緊:先寫古原草,后寫送別,但 寫古原而暗寓別情,寫送別而不離草色。
第一句以“古原草”點題,前加“離 離”,狀其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次句“一歲 一枯榮”雖“榮”、“枯”并舉,卻落腳于“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 “榮”是主要的、本質的。
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詩人 倒置一歲之中先“榮”后“枯”的順序,既表現了“原上草”的頑強生命力, 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離離”,綠遍古原的畫卷。
次聯“野火燒不盡”承“枯”, “春風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言,卻 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落到下句,與第二句“榮”、 “枯”并舉而重點歸“榮”契合。
第三聯就“春風吹又生”作盡情描繪。出句 從嗅覺方面落墨:“遠芳”,即播散得很遠的“草”香。
這“草”香,從“原” 上散發,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晴翠”,即陽 光下閃亮的“草”色。
這“草”色,從“原”上延展,直連接遙遠的荒城。十 個字,把經過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以上賦 “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
而讀到尾聯,便感到前面所寫的“離離”之 “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過那“古原”嗎?“原上草”“遠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芳” 踏上“古道”嗎?“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 走向“荒城”嗎?詩中的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重復。
“原上草”“一歲” 一“枯”,而“春風吹又生”,循環不已。每當“原上草”“春風吹又生”, 就“又送王孫去”,也循環不已。
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 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為主語,一氣盤旋,胍絡分明。
后兩句以“又送” 轉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 嚴,通體完美。
中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整而氣勢流 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樂 觀向上的鼓舞力量。
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又含有深刻寓義。它在當 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稱贊,直到現在還被人引用,并非偶然。